普桑,也就是引入上海大眾國產,30年沒有大改款的桑塔納,應該算是很多人關于汽車的原始記憶,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開車不用先學會修車,汽車作為一種生活用品,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但是事實上,看到如今桑塔納七八萬元的樣子,回想起當年賣到18萬的“天價”,可以想象,在這些年,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的變化!
![]()
其實當年普桑賣到18萬,很多人的評論認為,桑塔納當年是中級車一樣的存在,就和現(xiàn)在的輝昂、金牛座一樣的級別,所以價格會比較高,但是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消息顯示,普桑在進入中國時,其實定位還是一款入門級別的轎車,從產品級別上來看,也就是比高爾夫高一點點而已,所以其實從廠商的角度來看,普桑依然代表著一款緊湊型轎車。
![]()
事實上,當年桑塔納引入國內時,德方的建議零售價為8萬元,其實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高的一個定價了,要知道,1984年上海大眾合資項目落地上海安亭,而第一輛桑塔納下線的時間為1983年,在那個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只有幾十元,和現(xiàn)在月均3000—4000的收入是沒法比的,所以即使德方的建議零售價是8萬,也是一個天價,一般工薪階層還是買不起!
![]()
至于當時這款車為什么那么貴,主要原因來自于生產初期,國內供應商的零部件品質安全無法通過德國大眾的質量評價體系,所以開始幾年的桑塔納,基本都是采用德國進口件上海大眾總裝的形式,也就是制造行業(yè)當時很流行的C.K.D模式,所以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很重,導致了普桑的定價非常高。
![]()
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在80—90年代,正好經歷了中國市場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變,價格雙軌制帶來的物資短缺,讓很多人對物資不足產生恐懼,所以很多產品出來之后,都會遭到哄搶,這一段經歷,建議大家觀看吳曉波《激蕩1978—2008》關于價格雙軌制的部分,對于很多85年之后出生的朋友,對這一段應該沒有多少了解。
![]()
物資短缺自然就造成了產能不足,其實對于普桑這種很貴的東西也是如此,雖然普桑的價格相對于一般家庭很貴,但是畢竟還是有有錢人和機關采購的,所以那個時候,普桑的產能有限就只能采用名額外包的形式,那個時候,還沒有4S店一說,所以為了購買普桑,很多人就需要到處搞購買指標,當然這個指標和現(xiàn)在的搖號不一樣,相當于是聯(lián)絡人。但是這種聯(lián)系人或者指標經過幾次轉手,一輛新車的價格便被越抬越高,最終導致這輛車的價格賣到了18萬的歷史高位。
![]()
而隨著相關層面對上汽大眾零部件國產率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上海大眾的新車成本便越來越低,而且隨著國內物資越來越豐富,人們對于物資短缺的恐懼便逐漸消失,同時隨著更多合資品牌產品進入國內,汽車市場開始有了競爭,那么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倒賣購買指標的“倒爺”,也逐漸銷聲匿跡了,所以汽車價格開始趨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