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峰又“跳槽”了。新崗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新身份是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副總裁、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和之前傳說的各種版本不一樣,這次,他是代表韓方出現在中國的汽車行業(yè)中。從現在起,他要站在韓方企業(yè)利益的立場上管理合資企業(yè)。對于李峰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職業(yè)“轉身”。而對于習慣用過去的眼光看李峰的人來說,角色轉換帶來的變化需要我們在未來慢慢習慣。
![]()
說實話,李峰去觀致我并不看好。他是一個有想法、能干事的人,而觀致那邊的投資人對于汽車這件事沒有完整思路、想的不清楚,兩者很難搞得到一起去。這也注定了他離開觀致只是個時間問題。了解李峰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福將,無論當年在北汽福田,還是后來擔任北京現代中方總經理,兩個企業(yè)都實現了銷量奇跡。觀致汽車“放走”了李峰,沒有沾上福將身上的運氣,多少有點遺憾。很顯然,韓國人在這個問題上是聰明的,就像媒體評論的那樣,他們看中李峰“既懂中國又懂韓國”的特質,這應該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李峰身上自帶的“光環(huán)”。以此來證明李峰是一個對于韓國現代集團來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點也不為過。但我更想說,韓方啟用李峰應該給我們帶來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對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合資要有新的心態(tài)。中國汽車合資幾十年,給大家的總體感覺是,合資股比50對50,利益上大家均沾。事實上,這是一件既要算大賬又要糾小賬的事。于是,利益雙方常見的合作方式是,主要領導、重要部門“雙軌制”,中、外雙方對等派人,你一個總經理,我一個執(zhí)行副總經理,你一個總監(jiān),我一個副總監(jiān)。一件事情沒有雙方簽字不能辦。企業(yè)日子好過,車賣得好的時候,大家相安無事;車賣不好了,企業(yè)日子不好過的時候,矛盾就出現了。現在有的合資企業(yè)中、外雙方矛盾沖突激烈的,不外乎這種情況。一方說,我這么好的產品,在別的國家賣得好,為什么就在中國賣不動?一方說,你根本不懂中國市場,不懂消費者需求,車不怎么樣還要定這么高的價?這種現象在合資初期還好些,在外部市場好的年份還好些,但在今天汽車市場下滑明顯、競爭加劇的大環(huán)境下,似乎變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扣。這是原有合資股比政策下的副產品。對于有的合資企業(yè)來說,到今天合資的路怎樣往下走,已經是個問題了。國家決定從2022年起放開汽車合資股比,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合資三十多年存在著的合資企業(yè)“誰聽誰”的問題。在我看來,放開股比后,幾乎全部的外資整車企業(yè)都會尋求在合資企業(yè)中控股。外資主導合資企業(yè)發(fā)展將成為常態(tài)。換句話說,過去的那種合資企業(yè)不復存在。這個核心變化之下,最大的變化是,合資企業(yè)的“話語權”由外方說了算。自然,合資企業(yè)中中方高層更多的是執(zhí)行而不是過去的“分權”。絕不是開玩笑的現實是,當前合資企業(yè)中的高管團隊,包括總經理、執(zhí)行副總等,到那個時候都可能要重新?lián)駱I(yè)了。這已不是什么誰聽誰的問題了,而是控股方說了算。能干的、“聽話”的就干,又不能干又不“聽話”的第一時間就會被打發(fā)走。這將是一個會出現的殘酷現象,合資企業(yè)中的高管們必須從現在開始拋棄幻想。放開汽車股比意味著國家的一次新的產業(yè)選擇。過去幾十年,實行股比對等合資,目的是為了讓中國的汽車通過合資學習壯大。放開股比,就是要靠真本領在市場中競爭。可以看得見的是,中國的汽車產業(yè)格局將在未來幾年中出現大的變化。今天的中國汽車格局中一個主要角色是中外股比對等的合資企業(yè),明天,沒有了這個主角色,其他的“角色”怎么定位?這值得今天所有合資企業(yè)的中方深入去想想。李峰的“轉身”一定要看作一個信號。跨國公司在尋求合資控股后怎么干?首先想到的是“人”的問題,跨國合資,“本土化”是個好東西,讓了解特定市場、特定文化的人去打開特定區(qū)域業(yè)務肯定比自己強。這個道理外方是懂的。更何況,李峰又曾經在北京現代干過,而且還干得很好,現代汽車集團哪有不用他的道理?可以預見,像李峰這樣的人在未來的合資企業(yè)中代表外方管理企業(yè)絕對不會是第一例。如果要說中國汽車已經到了“后合資時代”,這個時代一定不是當初合資股比下中外雙方扯不清理還亂的狀況。未來的合資企業(yè)聽誰的,可能是聽中國人的,但最終是控股方的。這需要我們調整心態(tài)來看,看合資,看我們曾經熟悉的但已經陌生了的“李峰”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