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將速騰比喻成雞湯,其實這個比喻套用在昨晚剛上市的朗逸純電身上更加合適。
這種雞湯好比黎巴嫩大詩人紀伯倫的著作《先知》,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版,直到今天從來沒有斷版過,一路暢銷,毫無疑問是一本經典。
只是書中常常在篇幅短小的詩句里直用“生命”、“愛情”、“真理”、“自由”這些大詞去討論一些永恒正確價值觀,用今天的視覺來看,這屬于典型的心靈雞湯語言。所以學者提出過,在英語世界里,當一個人跟你說“我最愛的現(xiàn)代詩人是紀伯倫”時,那意味著他可能并不是一個真正熱衷于閱讀現(xiàn)代詩的人。
又或者我換個說法。
大家都是因為武打電影而認識成龍,同時,成龍作為一個歌手,他歌曲的傳唱度十分高,并且他的歌皆以昂揚正能量的主題居多,像是《男兒當自強》和《真心英雄》,歌詞多多少少帶著些雞湯味。
這些歌毋庸置疑是一首首金曲,但真正搞音樂的人會經常聽成龍的歌嗎?恐怕不會。你能說那些喜歡聽成龍歌的人就是熱愛音樂的嗎?恐怕也不能。
我想說的是,有些東西它推出的時候很受歡迎,受眾群體不止是當時的普羅大眾,而且是一代又一代的普羅大眾。即便這些東西有時候并不受掌握話語權的、嚴肅范疇的那部分人待見。
朗逸純電就是這樣一臺車。
從嚴肅范疇來看,朗逸純電在如今自主品牌主導話語權的純電動車市場中貌似撈不到什么好處。
在自主品牌迎合補貼新政,普遍將純電動車的準入門檻提升到綜合續(xù)航里程400公里以上以獲得最高補貼金額時,朗逸純電的綜合續(xù)航里程只有278公里。
圖片出自易車網
當你以為278公里也能勉強符合最低檔1.8萬元國家補貼時,補貼新政中對能量密度的要求又將朗逸純電判了“死刑”。
依照補貼新政,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tǒng)的質量能量密度不能低于125Wh/kg,125(含)-140Wh/kg的車型按0.8倍補貼,140(含)-160Wh/kg的車型按0.9倍補貼,160Wh/kg及以上的車型按1倍補貼。
網上關于朗逸純電的電池能量密度有兩個參數(shù),一個是105Wh/kg,另一個是120Wh/kg。事實上當去年朗逸純電發(fā)布亮相時,105Wh/kg正好是當時獲取舊政國補的最低門檻標準,然而到了如今朗逸純電上市,新政國補的最低門檻已經提升到125Wh/kg。
這意味著朗逸純電是一款沒有補貼的純電動車。
但我相信,朗逸純電依然有理由成為繼特斯拉之后又一款在中國市場“活出自我”的無補貼純電動車。
一是價格。
朗逸純電上市只發(fā)布了一款車型,售價為14.89萬元。以朗逸純電的車身尺寸,這個價格就算放在同級別的自主品牌純電動車里,也是相當親民的。
這還不考慮大眾在底盤懸掛調教、裝配做工方面的功底更深厚,以及品牌附加價值的作用。
二是配置。
拿朗逸純電和汽油版朗逸相比,和朗逸純電14.89萬最接近的,是指導價為14.69萬元的朗逸2019款280TSI DSG舒適版(國VI)。
從配置表看,朗逸純電比這款價格相仿的汽油版朗逸,多了多連桿式后獨立懸掛(該汽油版為扭力梁式非獨立后懸掛),前后排頭部氣囊,主動安全系統(tǒng),真皮方向盤,全皮質座椅,前排座椅加熱,8英寸中控屏(該汽油版標配6英寸,可選裝8英寸),GPS導航,語音識別控制系統(tǒng),雨刷雨量感應以及自動空調等一籮筐配置,同時只貴了僅僅兩千元而已。
要知道純電動車產量需求和燃油車仍差天共地,電池是純電動車控制成本的最大負累,朗逸純電又是基于朗逸的MQB平臺二次開發(fā)的產物,種種因素表明,朗逸純電雖然生產成本比汽油版高,但配置不降反升。
就算朗逸汽油版的市場終端有不小的優(yōu)惠空間,可別忘了,朗逸純電在限牌大城市有 “上牌通行證”,免去拍牌的費用肯定不會比朗逸汽油版的優(yōu)惠少。
這就足以讓朗逸汽油版數(shù)量龐大的潛在用戶中一線城市的那部分,分流出一些用戶選擇配置更高,綜合支出更實惠的朗逸純電。
三是積分。
當我說朗逸純電“活出自我”,我的意思不止是它面對市場,面對消費者時可以盡所能發(fā)揮產品價值,同時它也是上汽大眾面對雙計分壓力必要的權宜之計。
如此一來,這款沒有補貼的大眾純電動車的分量,便顯得十分厚重了。
所以上汽大眾用朗逸純電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艱難險阻面前,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yè),都需要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