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大部分人認識的也只有蔚來、威馬和小鵬了。
優(yōu)勝劣汰已經開始了,蔚來、威馬和小鵬尚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那些還沒正式加入交付隊伍的品牌還有勝算?如果有,靠的是什么?
論造車的積累,它們沒有,論技術的積累,它們也沒有。就拿這些新勢力們最喜歡宣傳的智能駕駛來說,BBA和特斯拉都搞不定的技術,它們憑什么被消費者期待?
還有前幾日體驗的長安L4級別自動駕駛,完成度已經很高,但是仍然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別忘了長安玩自動駕駛已經多少年了。所以期待造車新勢力們的自動駕駛技術?別逗了。
當然不是對新勢力們的全盤否定,蔚來、威馬和小鵬就是為數不多的正面例子。之所以還有很多想趁著風口尾巴撈金的入局者,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壓力太小。時間已經是2019年的下半年了,交付已經不再是所有造車新勢力們的唯一目標,活下去才是。
畢竟再過幾年當大眾、日產、本田、豐田等真正意義上的頭部車企加入新能源車的競爭后,還能繼續(xù)過得滋潤才是真本事,因為那個時候才是真正靠產品說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