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時,消費者普遍都比較關心車子的做工。雖然說做工關系到很多方面,但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鈑金件間的間隙,以及漆膜的厚度是否平均。趁著廣州車展這么多臺車同臺展出,磚叔挑選了16款熱門車型,逐一測量它們的鈑金間隙以及漆膜厚度,看看自主品牌在做工方面與合資品牌還有多大差距。
![]()
一輛車的外層覆蓋件有很多縫隙,如車頭蓋、車門、尾箱蓋跟其他鈑金件之間都有縫隙。我們選取了車頭蓋和尾箱蓋兩邊的縫隙作為測量對象。
![]()
而漆膜厚度,磚叔選擇了最常見的“四門兩蓋”位置,即發(fā)動機蓋,尾箱蓋以及四個車門。而前后保險杠由于是塑料材質,儀器無法檢測,因此不在測試范圍。
![]()
測量間隙磚叔所用的量具就是下面這個塑料塞尺。可別小看這塊塑料,車廠質檢用的也是這個東東。上面的數(shù)字就是塞尺的厚度,一個角上有兩個厚度,相差0.5毫米。測量時很簡單,只需要把塞尺塞進間隙中,能塞進去的最厚的厚度就是間隙值(單位:mm毫米)。
![]()
為提高測量精度,同時檢驗縫隙的均勻度,原則上每條縫隙選兩段加中間,一個3個測量點,隨后計算平均值。然后我們會通過一個數(shù)據(jù)來看這輛車的做工優(yōu)劣,分別是最小和最大間隙的差值,這個差值如果越小,說明縫隙差異越小,做工越好。
而漆膜厚度,磚叔則選用了專用的漆膜厚度測量儀。只要在金屬表面,垂直拿著測量儀按下去,即可測量其漆膜厚度。漆膜厚度的單位為μm。
![]()
關于漆膜厚度,我們前后會測試6個數(shù)據(jù),每個數(shù)據(jù)代表一個部位,每個部位會測量3次,取平均值;隨后再求總平均值。平均值越高,說明這車的漆膜越厚;而8個數(shù)據(jù)里面最大與最小的差值也會進行計算,一樣的,數(shù)值越小,漆膜越均勻。
![]()
磚叔此次測量,選擇了16款車型,分別有最熱門的8款自主品牌車型,以及8款最熱門的合資品牌車型,它們分別是:
![]()
![]()
![]()
![]()
![]()
![]()
![]()
我們這次所選的10款車,基本囊括了市面上所有熱門的緊湊級以及中級轎車,合資對國產(chǎn),到底誰在猛忽悠?誰在認真干?馬上揭曉。
首先,我們來看看合資陣容的表現(xiàn)
![]()
![]()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自主陣容的表現(xiàn)
![]()
![]()
![]()
自主品牌漆膜平均厚度:130.74μm
合資品牌漆膜平均厚度:112.47μm
自主品牌平均漆膜均勻參數(shù)(越小越好):23.16μm
合資品牌平均漆膜均勻參數(shù)(越小越好):21.09μm
自主品牌平均間隙(越小越好):3.70mm
合資品牌平均間隙(越小越好):3.61mm
自主品牌車身間隙差平均值(越小越好):0.96mm
合資品牌車身間隙差平均值(越小越好):0.96mm
![]()
結果是出乎意料的。在測試的過程中,磚叔發(fā)現(xiàn)很多出乎意料的數(shù)據(jù),比如長安的全新逸動,漆膜十分厚;又比如別克英朗,車身間隙出氣的整齊。當然兩邊也都有不厚道的地方,比如思域以及軒逸的漆膜厚度,比絕大部分自主品牌都要薄。雖然漆膜不是說越厚越好,但是那個數(shù)據(jù)的確是過薄了??偠灾?,兩個陣營里面,有優(yōu)秀的產(chǎn)品,也有拖后腿的車型。
![]()
而結果方面,自主品牌在車身間隙差平均值上跟合資品牌是齊平的。說明近幾年在裝配工藝上的確進步不少——這也直接體現(xiàn)在產(chǎn)品體驗上。相信大家再也不會覺得今天的自主品牌車型開沒幾天就嘎吱嘎吱叫了吧。此外平均漆膜厚度,自主品牌也優(yōu)于合資品牌。不過在平均間隙以及漆膜均勻度方面,自主品牌還是略遜于合資品牌,只是差距并不大。自主品牌的進步大家都能夠看到,數(shù)據(jù)也說明了一切。只希望自主品牌在完成了做工的提升之后,繼續(xù)在發(fā)動機、底盤調校、可靠性方面努力,真正提升自主品牌車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