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正處于戰(zhàn)爭之中,只不過這一次并不見血。
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長期以來的經濟摩擦終于被點燃,上升到真刀真槍的『貿易戰(zhàn)爭』。
沖突的導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因貿易逆差不堪重負,轉而采取的激進關稅措施,而這場金融戰(zhàn)爭的風暴眼,也精準地落在了幾家中國科技企業(yè)身上。
首先是中興,2018年被美國商務部針對而退出當?shù)厥袌?,接著因來自美國的芯片斷供而深受重?chuàng),導致公司一度進入休克狀態(tài)。當然,這只是前菜,華為才是關鍵。
2019年初,美國先是挾加拿大政府非法扣留華為CFO孟晚舟,緊接著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FCC)頒布華為禁購令,美國政府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在特朗普政府的施壓下,英特爾、谷歌、微軟、高通、ARM等知名科技公司都宣布終止與華為合作。
全力圍剿,美國為什么如此針對華為?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美國擺在明面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認為華為的技術將威脅其國家安全,二是擔心美國的知識產權遭外泄。
但背后的原因,大概率是美國正忌憚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該計劃將幫助中國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制造、航空航天設備、海事工程設備、電動汽車、生物制藥和醫(yī)療設備等領域占據(jù)全球領先地位。
華為作為中國最大的科技企業(yè)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本土出口企業(yè),被列入首要針對目標也不足為奇。
尤其是當華為手握『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命脈——5G技術。
5G很重要嗎?非常重要,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重要。
如果說1G是打電話、2G是聊QQ、3G是刷微博、4G是玩抖音,那5G是什么呢?是全面物聯(lián)網、機器自動化,是AI人工智能、AR虛擬現(xiàn)實,是全自動駕駛、智能城市模型。
5G之后,驅動社會前進的能量不再是石油或電力,而是數(shù)據(jù)和算法,它能夠將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中的無線傳輸和云計算融為一體。
恰恰就是在這項革命性技術上,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yè)們正遙遙領先。
美國能不慌嗎?
華為的5G技術到底什么水平?
三流企業(yè)做產品,二流企業(yè)做品牌,一流企業(yè)定標準。
華為自2009年就開始啟動5G研究,在2016年的3GPP RAN1#87次會議上,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最終確定了5G 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的信道編碼技術方案——Polar Code碼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LDPC碼為數(shù)據(jù)信道的編碼方案。
華為因為擁有壓倒性的Polar Code的SEP(必要標準專利),被認為使這項標準的關鍵主導方。2019年1月份歐洲電信標準化協(xié)會(ETSI)發(fā)布的全球5G標準核心必要專利數(shù)量報告顯示,華為以1970件的專利數(shù)位居首位。說華為是行業(yè)標準制定者之一,不為過。
其次,在全球的5G體系子標準立項中,華為擁有8項,僅次于中國移動的10項,位居全球第二。而子標準立項越多,意味著企業(yè)在5G標準制定的話語權越重,中國企業(yè)多達21個立項(中國移動10、華為8、中興2、中國聯(lián)通1),在世界也處于絕對優(yōu)勢。
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目前華為在全球的合作伙伴已經超過50多個,并且簽訂了30多個5G商用合同,超過3萬個的5G基站已經發(fā)往全球各地。在設備制造上,大到5G基站的建設、部署,小到移動終端的研發(fā)、生產,乃至天線、基帶、芯片等各個方面,華為的綜合實力也是獨一檔的存在。
綜合上述所有技術研發(fā)能力、標準主導能力、立項話語權、芯片研發(fā)與制造、系統(tǒng)設備部署、移動終端生產、業(yè)務運營,華為都處于領先地位。如果說『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鑰匙正握在中國的手里,那么華為就是最用力的那一根手指。
對此,美國不僅對華為的合作方、供應鏈施壓,還曾在國會提案要求國內的5G網絡不得包括華為、中型或兩種關聯(lián)公司提供的設備或服務。
何止是慌、簡直是怕得不行。
5G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中美貿易戰(zhàn)波及的戰(zhàn)場過于宏觀,5G的應用場景滲透方方面面,影響范圍之大,幾篇論文裝不下。所以我們這里就聊聊5G覆蓋面最廣的場景,也是經濟效益最明顯的領域——物聯(lián)網。
“5G最開始是由通信運營商驅動的,但是現(xiàn)在的角色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華為歐洲5G市場部副總裁Abdurazak Mudesir表示,“現(xiàn)在的驅動者已經變?yōu)樽羁赡苁找嬗谖锫?lián)網的行業(yè),譬如自動駕駛、能源和農業(yè)領域”。
據(jù)Strategy Analytics和Intel的聯(lián)合研究報告,預計到2050年,由自動駕駛技術所催生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乘客經濟)將達到7萬億美元的規(guī)模,這將超過日本和巴西在2017年的GDP總和。
報告還指出,因為5G和自動駕駛的普及,未來地面交通將徹底改變,包括自動化出行替代私家車、物流卡車無人化以及其它新型業(yè)務的誕生。
自動駕駛意味著什么?
自動駕駛是車聯(lián)網的一部分,也是物聯(lián)網的一部分,它將包括車與車(V2V)、車與基礎設施(V2I)、車與行人(V2P)、車與網絡(V2N)以及V2X(Vehicle to Everything),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一個完整的智能交通系統(tǒng)。
所謂智能交通系統(tǒng),就是能將一個城市道路上所有的交通信號燈、行人斑馬線、行駛車輛、道路實時情況全部接入網絡,這些數(shù)據(jù)通過網絡即時共享并進行演算,大到對整個城市交通的路徑規(guī)劃、車流分配、交通調度,小到每臺車之間的駕駛操作、距離位置、行駛意圖,都能在一個“大腦”中進行規(guī)劃。
一旦這樣的交通構建完成,對于城市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5G網絡。
為什么5G是自動駕駛的命脈?
『5G網絡對于自動駕駛來說,就像氧氣對人一樣重要』——英特爾5G商業(yè)與技術部總經理Rob Topol。
從技術層面來看,5G技術有幾大特點:
——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主要的指標是端到端的時間延遲,5G網絡可控制到毫秒級,可靠性接近100%。
——eMBB(增強移動寬帶),吞吐量相較于上一代網絡有巨大提升,用戶體驗速度突破1Gpbs,峰值速率在20Gbps,流量密度在10Tbps/km2;
——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主要指標是連接數(shù)密度,每平方公里可連接100萬個終端,密度達到10^6/km2;
這些技術特點,對自動駕駛有什么幫助呢?
汽車實現(xiàn)自動駕駛,是一個『感知-判斷-決策-執(zhí)行』的過程。
先說感知。
汽車開上路,先要知道自己在哪兒、周圍是什么道路環(huán)境、會不會存在潛在危險,截止目前,感知操作主要依賴于車載GPS地圖和感應元件(譬如說激光雷達、攝像頭等),而這個方法獲取的信息量太少、錯誤率太高并且精度太低。
前不久,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統(tǒng)又曝出負面新聞,美國一輛Model 3在開啟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時,未識別橫向駛出的卡車,導致車主重傷身亡。這純粹是技術短板導致的悲劇。
而借助5G,汽車可以通過高精地圖完成“感知”這一操作。
高精地圖在傳統(tǒng)地圖的基礎上,加入了車道距離、分隔物、交通標志、限速等細節(jié)信息,此外還有高架、隧道、斜坡等3D圖層,并且可以將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級別。
要實現(xiàn)這樣的高精度定位,地圖流量預計在3~4Gb/km左右并且需要保持及時更新,網絡數(shù)據(jù)將通過車載傳感器的局部地圖實時重構,進而對危險態(tài)勢建模與分析,而如此巨大的吞吐量必須依靠5G網絡才可實現(xiàn)。
接著是判斷與決策。
單車智能通過雷達和攝像頭實現(xiàn)環(huán)境感知并作出相應操作,一旦遇到大雨、大霧、霧霾、揚塵等天氣或是其它道路突發(fā)情況,很可能導致道路信息缺失,而汽車的行車判斷就會受到極大影響。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無法實現(xiàn)車與車、車與環(huán)境之間的實時互動。
5G的吞吐量和低延時,能夠讓道路上的每臺車都即時上傳數(shù)據(jù),并通過實時數(shù)據(jù)的交互實現(xiàn)車車、車路感知,然后再將互動信息反饋至單車,實現(xiàn)自動超車、協(xié)作式避碰、車輛編隊等等操作。
上述的Model 3車禍中,如果Model 3和卡車都通過5G網絡實時上傳云端數(shù)據(jù),那么根據(jù)它們的坐標位置和運動軌跡判斷,必然能在碰撞前阻止它們的相互運動。
再說執(zhí)行。
當你以120km/h的速度飛奔在高速公路上時,每秒就將移動33.33米,網絡數(shù)據(jù)延遲+車體機械延遲,哪怕零點幾秒就足以將車輛至于危險之中,只有毫秒級的延遲才能夠保證足夠的安全反應。
同時,5G的可靠性和低延時也為汽車的遠程駕駛提供的技術可能性。
最后是終端接入量。
截止2018年,國內有61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27個城市超200萬輛,其中北京、成都、重慶、上海、蘇州、鄭州、深圳、西安等8個城市超300萬輛。如此高密度的交通流量,對網絡連接的壓力非同小可,只有5G eMTC才能在每平方公里實現(xiàn)100萬個終端接入。
以上,只是5G特性可提供的基礎保障,它之所以是自動駕駛的必備條件,最關鍵還有兩點——切片控制和邊緣計算。
切片控制就好比網絡中的道路分流。我們可以把5G網絡想象成一條馬路中,這條馬路中的一個車道承載家用互聯(lián)網業(yè)務,另一條車道承載工廠自動化業(yè)務,而第三條車道承載自動駕駛業(yè)務,這些車道之間能夠互相隔離,保證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譬如說,當汽車正經過學校附近的5G基站時,學校內有成千上萬的大學生正在使用網絡或流媒體。你開車路過,肯定不希望因為有學生在看小電影而影響你的行駛安全。切片控制,能夠將自動駕駛所需要的那條網絡通道空出來,保證穩(wěn)定和安全。
其次是邊緣計算。它可以看作更加精確、更加迅速、更高效率的分布式云計算。它能夠將汽車最重要的計算需求分配給最靠近終端的數(shù)據(jù)中心(5G基站),保證數(shù)據(jù)反饋的及時響應,并且提升計算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未來,我們可以通過5G網絡為城市交通構建出一個虛擬模型,而道路上所有的車輛都在這個模型中按照既定的規(guī)則運行,智能分配道路流量,交通效率大大提升,不會再有什么不良駕駛習慣、也不會再有什么交通違章。
當然,5G和物聯(lián)網只是技術條件,要實現(xiàn)自動駕駛還需要成熟的智能算法。
根據(jù)2019年初發(fā)布的《全球自動駕駛報告》,國內已經有Pony.ai(小馬智行)、Baidu(百度)、AutoX、WeRide(文遠知行)這4家車企進入到全球自動駕駛技術前11的行列。不過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全球自動駕駛報告:中國勢力抬頭 蘋果/Uber倒數(shù)》。
(點擊閱讀)
如今中國手握5G技術、坐擁新能源土壤,自動駕駛技術又在不斷進步,發(fā)展智能交通簡直是天作之和。
為什么要實現(xiàn)智能交通?
為什么如今的頭部科技公司、車企巨頭,都不遺余力地想要發(fā)展自動駕駛?它對我們的生活真的有意義嗎?
本質上,自動駕駛和互聯(lián)網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都通過去人力化,降低了傳輸成本:互聯(lián)網降低的是信息的傳輸成本,而自動駕駛則降低車與物的運輸成本。互聯(lián)網產生的商業(yè)影響力我們已經看到了,而自動駕駛的價值或許不亞于互聯(lián)網。
——經濟效益。來自美國SAFE(Securing America’s Future Energy)機構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了自動駕駛對未來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報告宣稱到2050年,預計自動駕駛創(chuàng)造的累計效益在3.2~6.3萬億美元之間。其中,社會福利和消費者福利預計每年將接近8000億美元。而英特爾公司的預估也基本相同,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市場2050年前將達到7萬億美元的商業(yè)價值。
這些經濟效益包括交通事故損失的減少,道路交通效率的提升(流量更大、堵車更少)、無人物流行業(yè)的革命性進步以及能源結構的改善和環(huán)境保護(自動駕駛的天然載體是新能源車)。
如果這些太虛,再舉個身邊的例子。滴滴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公司虧損了109億元(人民幣),其中在司機補貼方面共計投入113億元。如果能實現(xiàn)自動駕駛,這些費用便可以省下來實現(xiàn)盈利或是用于新技術研發(fā)。
——交通安全。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數(shù)據(jù),2015年全球有超過125萬人死于交通事故,這一數(shù)字遠遠超過戰(zhàn)爭、恐怖襲擊所帶來的死亡人數(shù)。而超過90%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人為失誤造成的,譬如說分心駕駛、疲勞駕駛、駕駛技能不足等情況。自動駕駛將大幅減少、甚至杜絕此類事故的發(fā)生。
——通勤效率。在美國,平均每個人每年將遇到40小時的交通堵塞,造成的等效經濟損失1210億美元。在全球的超大型城市中,平均每個人每年將在交通擁堵中度過超過100小時。在中國,一線城市的每日通勤時間約40~70min不等。通過自動駕駛,這些浪費的時間都能夠再利用。
——運輸效率。伴隨著5G網絡的進一步滲透,線上消費、線下運輸?shù)南M模式將會越來越普遍。無人駕駛將對物流行業(yè)的效率有著革命性提升,覆蓋的范圍也會更寬廣且深入,可以解放很多工作強度高、職業(yè)病頻發(fā)的貨運人力。
有很多人會覺得,全自動駕駛對我們來說太遠了、現(xiàn)實意義不大。但是,5G已經近在眼前。沒有任何一項技術是憑空而來,5G是一把鑰匙,是打開自動駕駛的那把鑰匙。
正是因為如此,華為的命運或許決定了中國企業(yè)和社會的未來。
華為在5G和自動駕駛上的努力
在過去5、6年中,華為憑借著自身技術能力,正逐漸向汽車領域滲透,試圖成為新一代汽車產品的核心供應商。對于近幾年火熱的新能源造車趨勢,華為已經明確表示:華為不會造汽車,而是要幫助汽車廠商造好汽車。
在2018的MWC大會上,華為除了發(fā)布了首款符合3GPP標準、可以應用于車聯(lián)網的5G商用芯片巴龍5G01之外,同時還發(fā)布全球首款8天線4.5G LTE 調制解調芯片——巴龍765。日前,R&S與華為成功調試完成的V2X模塊及RSU生產測試方案,其LTE-V終端正是基于巴龍765 芯片。
在2019的MWC預溝通會上,華為正式發(fā)布“自動駕駛移動網絡”系列化解決方案,包括移動網絡大腦MAE(MBB Automation Engine)以及具更強計算能力的新BTS5900基站。這兩大產品可幫助運營商實現(xiàn)全場景自動化,降低OPEX,加速5G建設。
2019年1月,華為5G發(fā)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yè)務CEO余承東對外發(fā)布了一款全新的5G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它將是全球首個支持V2X的多模芯片,可用于車聯(lián)網、自動駕駛。
基于巴龍5000,華為又推出了名為MH5000的模塊,MH5000是全球首款具備高速和高質量的5G汽車模塊,該模塊將幫助其華為在今年下半年逐步實現(xiàn)5G技術在汽車領域的商業(yè)化。
同時,華為也擁有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華為天罡。這款芯片可在極低的天面尺寸規(guī)格下, 支持大規(guī)模集成有源PA(功放)和無源陣子,搭載自研發(fā)的最新算法及波束賦形,單芯片可控制64路通道(業(yè)界最高)。
因為5G技術使用了毫米波,這樣的高頻段不僅傳輸路徑趨于直線,其傳輸距離也大幅縮短,覆蓋能力變弱,所以5G對基站的覆蓋密度有更高的要求。華為的天罡芯片可讓5G基站尺寸縮小55%,重量減少23%,功耗、發(fā)熱與成本全都大幅減少,成功攻克基站部署難度。
英國電信首席架構師Neil McRae曾說過:“迄今為止,真正有資格被稱作5G供應商的公司,僅有一家,那就是華為?!?/p>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至暗時刻之后就是黎明
任何戰(zhàn)爭都沒有贏家,貿易戰(zhàn)也是如此。
美國不甘心在科技領域落后中國,妄圖利用關稅制裁來彌補貿易逆差。但是閉關鎖國對科技進步毫無幫助,消費價格上漲,商品流動受阻,經濟增長也自然放緩,對國民生活也會造成負面影響。美國這一系列舉措都是反經濟全球化的損招,并不明智。
對于中國的科技企業(yè)來說,至暗時刻已經到來。技術合作、市場供應、科研專利的阻斷,會導致很多企業(yè)被生生拖死。但如果能夠依靠自研發(fā)技術熬過這段陣痛期,生存并壯大,那么就沒什么能夠再限制我們了。
作者 | 皆電 涼介
文章推薦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