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瘦身”,一些搜索引擎上跳出來的首個關鍵詞條便是“一周瘦20斤的殘忍法”!想要在短時間內達到瘦之目標,一看,就是出手動刀得“快”“準”“狠”了。
這一周以來,車市熱議的一大話題就有車企“瘦身”:
前有悅達起亞管理層輪休一年、福特中國虧損近40億直接裁員1300人、愛馳汽車4月工資延發(fā)、后又有極星降低運營成本全球裁員10%,或許有車企也在計劃之中了……
![]()
(官網資料圖)
車企紛紛“瘦身”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各路人馬紛紛求證事實與緣由之時,我們看到更多的回應是關于“轉型”“變革”“成本”“持續(xù)發(fā)展”等。
答案都在意料之中,只是,難免有點唏噓。
有的車企“瘦身”一面裁員一面招聘,如此開源節(jié)流為哪般?
去年或再久前的那一波車企裁員潮席卷全球,中國尚且為安全避風港,如今,雪球開始滾到中國了?
拿福特來說,往年中國市場幸免外的全球裁員風波,主要涉及北美等市場,不難看到,福特對中國還是寄予厚望。據了解,為了適應新能源大趨勢,它補短取長紛紛開始牽手大眾借MEB平臺研發(fā)新車、與SK Innovation、寧德時代攜手開發(fā)電池等進擊步伐。
只不過,近年一向強調通過削減成本和簡化汽車設計和制造方式來改善經營狀況的福特,也未能保住最初的“厚望”。
福特早已拆分了汽車業(yè)務,電動車、燃油車、商用車及解決方案,構筑成其三大板塊。而在傳統(tǒng)燃油車業(yè)務也未能保持往昔風采,福特銷量受創(chuàng)。去年,福特在華累計銷量為49.6萬輛,市場份額為2.1%,2022年中國總虧損5.72億美元。長江商報報道顯示,福特中國旗下的合資企業(yè)長安福特因銷量下跌砍掉百萬產能。
加之,以福特電馬Mustang Mach-E為代表的新能源車轉型產品,在華市場似乎也出現了產品與銷售服務等多方面水土不服的困境。
![]()
(官網資料圖)
再有比亞迪、特斯拉等老牌新能源,以及理想小鵬蔚來等本土新勢力勁旅的強力夾擊。綜合內外交困多因素,這也讓福特不得不壯士斷腕求生。
像極星雖有沃爾沃品牌背書,但同樣面臨著落地中國本土市場數年,產品銷量與品牌雙雙尚欠火候之困。
![]()
(官網資料圖)
無獨有偶,老牌車企們面臨著當務之急的破局重擔。據市場咨詢公司Automobility的數據,2022年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較2021年下降20%。起亞在華同樣面臨著艱難困局……
回頭看這一周車市,“大象”轉型,各式“瘦身”,傳統(tǒng)燃油車成為揮刀第一犧牲品,同時又大刀闊斧招兵買馬趕新能源潮,更有重金尋求第三方合作進行市場“趕集”。力求有限資源最大化的分配于核心業(yè)務,這可以說是一些傳統(tǒng)老牌車企在新能源轉型過渡期必須經歷的陣痛。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固然沒錯,但是還是需要跑準、跑好自己新的賽道。不然,桑榆雖非晚,東隅卻已逝。瘦身之后,否能回春還需打個問號。瘦對身,尤為重要。
對傳統(tǒng)車企而言,像全新電動平臺能夠帶來更優(yōu)化、集成度更高、性能更卓越的車型產品,也決定其能否推出具備自己特有優(yōu)勢、適合本土市場需求的產品。
傳統(tǒng)車企需力求打造自己特色的專屬純電平臺,補足短板,這不僅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人力與時間,這也更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福特們”的電動化轉型,還有適合自己的長遠之路要走。
而對新老車企而言,產品本土化的故事更要說好。從品牌定位、消費者對產品痛點的把握,更是需要好好透析琢磨?!氨晨看髽浜贸藳觥睉T性思維,在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可能并不好直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