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日,某車評人袁啟聰發(fā)布微博,配文“果然開始了”,并附上了兩張圖片。
從圖片顯示的信息可以看到,部分公共充電樁不為增程式汽車和油電混合汽車提供充電服務。
誠然,這個消息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畢竟大多數(shù)老百姓都是同樣買車,同樣付費的消費者,搞“車型歧視”既有失公平,也是得不償失的舉動。
然而,即便可能是假消息,也同樣值得大家思考。
畢竟,這幾年的新能源政策都在逐步縮緊,未來的新能源市場容得下插電式混動和增程式汽車嗎?
老實說,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扶持,近年來的新能源政策都有哪些變化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
讓我們撥動時光的年輪,來看看2017年國家的新能源補貼政策,那一年國家按照續(xù)航里程為標準:
續(xù)航里程為100-150公里的純電動車型,補貼2萬元;
續(xù)航里程為50-250公里的純電動車型,補貼6萬元;
續(xù)航里程50公里以上的插電式混動車型,補貼4萬元。
再來看看2022年:
國家對30萬元之內(nèi)的插電混動車型實行4800元/臺;
純電動車實行12600元/臺的新能源補貼政策。
而這一政策已在2022年12月31日成為歷史。
同時,上海作為新能源滲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也在同年停止了對插電式混動車型免費申領綠牌的服務,也是政策逐漸收緊的一個縮影。
進入2023年,雖然新能源補貼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是對購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內(nèi)的新能源汽車,依然享有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政策。
綜上所述,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優(yōu)惠政策都是在逐年縮緊的,雖然今年購車還能享受免征車輛購置稅的優(yōu)惠,但是明年這政策說不準就沒了。
從車企的角度來看,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動車型有何存在的意義?
存在即為合理,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動車型在如今的汽車市場里廣泛流通,它們對于車企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眾所周知,盡管目前國內(nèi)的新能源車企蓬勃發(fā)展,可還是有不少技術壁壘需要突破。純電動車型的續(xù)航里程不足、高速耗能太快、補能速度過慢、電池存在能量衰減等等問題,同樣困擾著車企和用戶。
再加上,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三四線城市的公用充電樁數(shù)量稀少,一二線城市則供不應求,補能的供需關系仍然存在失衡的狀況。
雖然未來是屬于新能源的時代,但是目前的純電動車型還沒有辦法完全替代燃油車型,也必將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呈現(xiàn)分庭抗禮的局面。
當下,國內(nèi)的汽車消費群體早已年輕化,他們既想要電動車低成本出行的舒享體驗,又想要燃油車補充燃油后持續(xù)行駛的能力,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動車型可油可電的行駛模式,便在此等環(huán)境下應運而生。
對于車企來講,利潤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市場需要什么就造什么,亦是無可厚非。
它們在加大資金投入,不斷突破新能源車型技術壁壘的同時,也需要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動車型來進行過渡,以此來保證企業(yè)的正常運營,并能緊跟市場風向調(diào)整一系列相關政策。
如果說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動車型,只是車企在新能源時代過渡的產(chǎn)物,未來的汽車市場會有它們的一席之地嗎?
不可否認,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盡管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動車型是現(xiàn)階段的過渡產(chǎn)品,可仍舊有機會“翻身做主人”。
然而,在技術不斷革新以及相關政策的扶持下,純電車型無疑有更大的幾率成為君臨天下的“王者”。并且,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動車型都將面臨越來越嚴苛的政策,市場份額也會被純電車型蠶食,前景似乎并不樂觀,可未來究竟會怎么樣,尚且還是未知數(shù)。
寫在最后
無論是增程式、插電式混動還是純電車型,無疑都是新能源時代的產(chǎn)物,它們本就是同一條跑道內(nèi)的三位選手,只不過誰能笑到最后,還得講一個“天時地利人和”,讓我們一起期盼那樣光輝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