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比亞迪汽車宣布:因國補政策終止、原料價格上漲,將對王朝、海洋及騰勢的相關新能源車型,進行官方指導價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6000元不等。
![]()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特別強調稱:“2023年1月1日前付定金簽約的客戶不受影響?!薄?/strong>看來在本次公告中,“促銷”的意味更濃。
但作為“漲價陣營”的排頭兵,比亞迪在近期的新能源車市中,顯得有些“特立獨行”。
10月末,特斯拉中國宣布全系降價,最高降幅達3.7萬元;隨后,特斯拉中國又推出了尾款補貼、加快提車周期等政策。
![]()
除了特斯拉中國之外,還有福特電馬的“跟進降價”、小鵬汽車的“權益調整”、奔馳EQ系列的大幅官降等——它們都是顯而易見的“降價陣營”
于是乎,是“漲”,還是“降”?成為了所有新能源主機廠的難題。
行業(yè)環(huán)境生變,主機廠“壓力山大”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是先了解一下行業(yè)內的大環(huán)境。
首先是成本方面,據同花順期貨數據顯示,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料現貨碳酸鋰,11月23日的成交均價報收58.1萬元/噸;在一年的時間內,其價格同比上漲了210%。
![]()
電池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必然會在行業(yè)內形成蝴蝶效應。而處于行業(yè)終端的主機廠,在成本方面也是“壓力山大”。
例如據賽力斯汽車財報顯示, 2022年前三季度,其股東凈利潤為-26.75億元,虧損同比擴大了39.1%。
近期,蔚來汽車創(chuàng)始人李斌也對外表示:“特斯拉降價,蔚來不會降,因為沒有什么降價空間,我們目前都是負毛利?!?/p>
值得一提的是,據官方信息顯示:以上兩家車企在今年1-10月的累計銷量,均呈現出同比上漲的趨勢。
![]()
銷量上升,卻出現虧損增加,成本上升給部分主機廠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
其次,新能源國補政策也將在2023年終止(插電混動補貼4800元/純電車型補貼12600元)。
參考今年一季度的新能源漲價潮,主要的原因是動力電池價格上升。而在下半年,鋰價暴漲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另外,由于國補終止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新能源主機廠在年末面臨的成本壓力,會比一季度更大。
反向操作,誰有銷量誰硬氣
那么在逐漸趨緊的行業(yè)環(huán)境中,為何部分主機廠依舊選擇“降價”——答案很簡單,那便是“銷量”。
本文開篇處提到的“降價陣營”:要么本來就是弱勢產品,自身的銷量較差,例如奔馳EQ系列;
要么就是今年的銷量增速放緩,需要用降價來刺激市場,例如肩負“對賭協議”的特斯拉中國。
![]()
不難看出,以上的“降價”行為——偶然的成分更多,在業(yè)內并不具有普適性。
而小編認為:當下的行業(yè)背景中,新能源主機廠所面臨的壓力并不小,“漲價陣營”可能還是主流。那么比亞迪有何底氣成為“排頭兵”?答案依舊是“銷量”。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1-10月,比亞迪的累計零售銷量達到135.8萬輛,同比增長238.7%;相比于今年150萬輛的銷量目標,比亞迪的銷量完成率已超九成。
![]()
此前,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在電話會議中向股東表示:截至9月份,比亞迪在手訂單為70萬臺——在亮眼的銷量支撐下,比亞迪自然擁有漲價的“特權”。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的單車利潤仍較低,本輪售價上漲也有一定的客觀因素。相比之下,特斯拉憑借較高的單車利潤,頻繁祭出“降價大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
怎么漲?比亞迪為友商“打樣”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新能源主主機廠是“漲”是“降”?
從現有情況來看,集體漲價更有可能發(fā)生。但如何降低消費者的抵觸心理?未來如何應對成本壓力?比亞迪已經為友商們“打了樣”。
首先,比亞迪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了部分漲價成本。例如比亞迪在公告中提到:“在純電車型方面,最高漲幅為6000元”;而對應的國補額度為12600元,后者是前者的兩倍有余。
![]()
其次,通過持續(xù)修煉“內功”,優(yōu)化供應鏈保障能力,才是解決成本問題的根本手段。
例如比亞迪通過自身的技術積累,已將動力電池、IGBT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甚至還具備一定的外供能力。
這就類似于水壩的作用,即使發(fā)生了諸如“原料上漲”等系統性風險,比亞迪也能憑借自身的產業(yè)鏈垂直整合能力,實現一定的“穩(wěn)波”能力。
![]()
具體到價格策略上——那就是即便大家都漲價,比亞迪也會漲得更少。
當然了,目前除了比亞迪之外,并未有其他的新能源主機廠,能實現類似的“閉環(huán)生態(tài)鏈”。但是在前景廣闊的國內新能源市場中,一切皆有可能。
結語
一份漲價預告,既讓比亞迪獲得了輿論關注,又為友商提供了“模板”,真可謂是一手妙棋。
而比亞迪的“漲”、特斯拉的“降”,本質上都是為了促銷。但對比之下,比亞迪的主動權明顯更高。
在未來的高端新能源市場中,比亞迪的“仰望”、“騰勢”等新品牌蓄勢待發(fā),特斯拉能否挺住壓力?我們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