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并非是對立的存在,條件較好的車主完全可以兩者皆買,平時用電車跑城市通勤,出遠(yuǎn)門就用油車跑高速。
若只能買一輛車,選擇油車和選新能源車,都有合理的解釋,在新能源車尚不能解決用戶的各種焦慮前,整個市場還是比較包容的,燃油車、混動、電車,都還有發(fā)展的空間。
可是,總有人挑動燃油車陣營與新能源車陣營的對立。
我們收集幾條影響力比較大的言論:
蔚來李斌說:“怎么現(xiàn)在還有人買油車?除了能聞點汽油味,別的還有什么好?”
![]()
威馬沈暉說:“傳統(tǒng)油車回不去了?!?br>
![]()
華為余承東說:“純?nèi)加蛙嚂r代會迅速結(jié)束,現(xiàn)在還買燃油車,就像智能手機時代買功能機?!?br>
![]()
最近還有智己汽車CEO劉濤:“決定花40萬元購買燃油車的用戶,我覺得他們是很無奈的,說得過分一些叫很悲慘的?!?br>
![]()
可以說是一句比一句過分,至少燃油車車主聽起來并不會高興。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都決定花40萬買車了,證明車主的選擇空間還是相較廣泛的,也并非是基于剛需、抱著將就的心態(tài),而是想體驗一些獨特的產(chǎn)品價值,既然他們愿意將這40萬花在油車身上,自然是因為所選產(chǎn)品能夠滿足需求,怎會無奈?悲慘又是誰來定義的呢?
新勢力之所以樂此不疲通過貶低燃油車,抬高自家新能源車的地位,無非出于兩個理由。
一是為了“讓人記得住”。新勢力是汽車進入新能源時代才有的新產(chǎn)物,蔚來屬于較早一批,但也才2014年成立,真正進入公眾視線大概在2018年,智己就更晚了,2020年成立,2021年才推出新車。
而中國市場不缺汽車品牌,自主合資、大廠小廠、母品牌子品牌加起來上百個,新品牌想要脫穎而出,就得讓人記得住,而新勢力摸索出來的靠出格言論走“黑紅”路線的模式,很有效果,每每都能搶占流量高低,引起諸多討論,在輿論的推動之下,品牌不就讓人記住了嗎?
![]()
二是為了“讓人覺得它很好”,這一點建立在第一點基礎(chǔ)上。新勢力很喜歡拿自家產(chǎn)品對比BBA,比如蔚來李斌就和秦力洪打了個配合,前者說“怎么現(xiàn)在還有人買油車”,后者就在剛過去不久的成都車展上下了個結(jié)論:“請大家一起見證,蔚來ET5一年后的銷量,必定超越寶馬3系”,一下子就將新產(chǎn)品ET5與征戰(zhàn)市場多年的熱銷車寶馬3系綁定在一起,并在無形中給人一種“ET5比3系更強”的認(rèn)知,什么樣的廣告能起到這種效果?
![]()
智己也是一樣,其CEO劉濤一方面為消費者“打抱不平”,稱落地近50萬買BBA的用戶,原本應(yīng)該享受3.0 V6的動力,現(xiàn)在享受不到了,或者要花更高的代價去買大排量發(fā)動機。
另一方面馬上無縫接入“廣告”,稱自家的車40萬就可以達到V8的動力水準(zhǔn),而且標(biāo)配四輪轉(zhuǎn)向和前后混合胎寬,與保時捷Taycan相當(dāng),堪稱“百萬級水準(zhǔn)”。
你看,我們劉總這一踩一捧的手法拿捏得多么爐火純青,既解釋了智己L7價格的合理性,又將產(chǎn)品抬升至百萬級水準(zhǔn),讓聽的人顱內(nèi)高潮,直呼“好車”!
![]()
雖然BBA新能源車造得不好,但它們的豪華地位以及影響力還是在的,新勢力頻繁對標(biāo)BBA,就是想通過產(chǎn)品上的“價值對等”甚至“價值超越”,延伸至品牌層面上的“價值對等”或“地位對等”,倘若沒有借助輿論手段,新勢力要挑戰(zhàn)百年豪華品牌的地位,還是有點難度的。
![]()
但話又說回來,這種方式是否可取?
個人認(rèn)為造勢過度了,新勢力強烈地渲染車型產(chǎn)品力,卻閉口不談新能源車當(dāng)下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如續(xù)航不準(zhǔn)、充電困難、天價維修、安全隱患等等,他們有沒有想過,多少消費者是因為這些問題打消了購買新能源車的想法?
可以預(yù)見的是,短時間內(nèi)新能源車無法吃下整個市場,燃油車依舊會是不少人的選擇,它彌補了新能源車在續(xù)航、充電、維修等方面的問題,同樣的,新能源車彌補了燃油車在智能、生態(tài)等方面的不足,誰也不能站在制高點上抨擊哪類陣營的受眾“無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