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T眾泰的一則與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政府簽署的合作協(xié)議,讓眾泰這個“命垂一線”車企再次回歸到大眾視野。
![]()
ST眾泰發(fā)布公告,與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xié)議,雙方將在智能網聯(lián)新能源汽車項目開發(fā)建設領域構建深度合作關系。且ST眾泰將租用原重慶眾泰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旗下的生產線,并對其進行技術改造,計劃建成年產10萬輛新能源整車生產基地,而重慶璧山區(qū)的政府也會全力配合ST眾泰復工復產及新車型的推出。
這也是繼江蘇深商之后,又一個站到了眾泰背后將其拉出泥潭的“白衣騎士”。
難不成這次眾泰汽車真的“復活”有望了?
![]()
自2018年以后,眾泰汽車的銷量就出現斷崖式下跌,此后一蹶不振的眾泰生產經營業(yè)務也開始逐漸停滯,直到2020年后眾泰旗下多家子公司以及母公司被迫破產清算。直至今日,眾泰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眾泰汽車總營業(yè)收入僅2.98億元,凈虧損達2.77億元。
本以為眾泰已經無力回天,沒想到如今又再一次攀上重慶政府的“高枝”,也算是天無絕人之路。只是讓人費解的是,在外界看來已經沒有“希望”的眾泰為何還能幸運得到重慶的援助之手?
![]()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作為重慶本土整車生產企業(yè),眾泰如果真的到“無路可走”的地步,車企破產那么也意味著背后幾十萬人的就業(yè)也成問題,這后果不堪設想。重慶政府如果不施以援手,那么會導致人才外流、就業(yè)率下滑、財政收緊等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即便是有投資的風險,但也不能讓本土產業(yè)停滯的困頓當中,這樣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發(fā)展相當不利。
更何況收購眾泰也不見得沒有利好之處。或許在外人眼里眾泰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但如果重慶政府收購了這個大型汽車銷售企業(yè)后,可以在整車制造產業(yè)鏈的上中下游領域都能進行布局。同時還有極大可能可以通過眾泰來吸引外來商企來渝投資,一定程度上也能帶動重慶周邊的產業(yè)鏈,促進相關產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所以重慶政府選擇扶持眾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不過眾泰汽車深知,靠模仿的“山寨貨”早已在市場行不通了,必須快速進入一條新的發(fā)展賽道。而如今新能源領域剛剛興起,對于眾泰而言無疑是最可行、最優(yōu)的發(fā)展路線。雖然當下新能源車市場的發(fā)展迅速,競爭也相當激烈,但現在加入也能分得一杯羹,更何況還有各項政策的扶持。
只是,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就注定要“燒錢”,而且還是一個無底洞;從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整改生產基地、重塑供應鏈體系、重構品牌體系、營銷渠道等等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撐。況且那些科技大佬們哪一位不是靠砸錢來跨界造車的?但這對于剛剛經歷了破產重組的眾泰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眾泰如今還負債累累。
![]()
“燒錢”還只是其一,技術也是搶占新能源賽道的核心。雖然眾泰很早就對新能源汽車領域展開了研究,包括在三電技術、智能駕駛、電子電器架構、數據收集等等領域都有一定的技術積累。但今時不同往日,高端新能源領域的產品布局與技術體系的迅速迭代是眾泰曾經所謂的新能源技術積累難以應對的。
換句話說,早已停滯不前的眾泰已經無法追上自己的競爭對手,更別提如今發(fā)展勢頭正猛的造車新勢力們,時間造成的技術鴻溝并不是眾泰一朝一夕就能填平的。
一邊是資金的匱乏,一邊是落后的技術,眾泰選擇此時入局,似乎也難以擺脫“低端、廉價”的標簽,即便有新能源的大勢與地方政府的支持,眾泰汽車未來的處境也相當不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