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據港交所文件披露,威馬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文件,聯(lián)席保薦人為海通國際、招銀國際、中銀國際。
威馬汽車在招股書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研發(fā)車輛開發(fā)平臺與下一代智能汽車,擴大銷售與服務網絡,并進行品牌推廣的活動、投資生產,以及用作運營資金與一般公司用途。
財務數據方面,2019-2021年,威馬汽車收入(除去經銷商金額)分別是17.62億元、26.17億元和47.42億元。其中,威馬給經銷商的金額分別為3.45億元、7.75億元、16.21億元。這就意味著威馬汽車整體毛損率在持續(xù)收窄的同時,2021年的單車毛利率已經提升至-5.1%。
這里要說明的是,威馬采取的是經銷商銷售的模式,這樣的銷售模式與“蔚小理”的直營店銷售模式略有不同。根據會計準則,通過經銷商銷售模式,會計報表中確認的收入需要扣除經銷商返利等,而按照蔚小理的直營店模式終端銷售價格計算,就會被算入會計表收入中,采取的兩種業(yè)務模式不同就會導致在同等銷售價格與銷售量下,收入金額會有些不同。
從威馬汽車的戰(zhàn)略布局來看,隨著EX5、EX6、W6與E.5等車型的陸續(xù)上市,其產品矩陣覆蓋了SUV與轎車兩大主流細分市場。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馬汽車累計交付電動汽車83485輛,過去四年,年復合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00%。其中,2021年全年累計交付44152輛電動車,2020年全年累計交付21937輛,2019年累計交付12799輛,實現了96.3%的同比增長。
此外,威馬汽車還對線下業(yè)務開展了拓展計劃,有621家合作伙伴門面組成的銷售與服務網絡,涉及到211個城市的397個威馬體驗館、180個威馬用戶中心與44個威馬星創(chuàng)中心。
威馬汽車為了后期的發(fā)展對技術有著著重的追求,預計將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的M7搭載威馬自主研發(fā)的L4級AVP,其硬件可支持L5級自動駕駛功能,并將在2023年推出基于Caesar平臺的全新SUV、轎車與MPV車型,屆時,將全車品類從A級覆蓋至B級產品。
產能方面,在威馬汽車正式向港股遞交IPO申請之前,源于重資產前置戰(zhàn)略,已經打造溫州和黃岡兩大智能制造基地,滿產產能預計可達25萬輛/年。
此次,向港股提交上市申請,意味著威馬或將是繼“蔚小理”后,成為又一家登陸港股的“造車新勢力”。對威馬來說,這一路上市旅程并不輕松。
隨著2021年12月4日上交所修訂發(fā)布的《科創(chuàng)板股票發(fā)行上市審核規(guī)則》,及《上交所科創(chuàng)板上市委員會管理辦法》顯示科創(chuàng)板IPO的政策正在收緊,正因如此,吉利、東風也先后終止了在科創(chuàng)板與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的計劃。
回過頭來看威馬汽車,幾經波折,隨著去年兩輪融資的完成,香港企業(yè)不斷加盟,也向外界透露出了威馬或轉戰(zhàn)港交所。
除了威馬汽車外,零跑汽車在今年3月就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甚至哪吒汽車、高合汽車等多家造車新勢力也有赴港上市的計劃。
有投資人表示,對于A股來說,上市時間是無法預測的。美股雖然確定性高,但處于不景氣的社會中,美股的不景氣也讓消費者產生對數據安全的擔憂,因而多了一份不確定性,加上港股上市后的交易量與美股交易量相差太多,這對投資存在很大的影響,港股雖然有一些前置條件,經過權衡利弊后卻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數據方面,威馬汽車是具備上市的資質的,百度、雅居樂背書,IPO只差臨門一腳。
在2021年10月威馬就獲得了3億美元D1輪融資,在同年12月進而獲得D2輪融資1.52億美元。招股書顯示,威馬汽車在剛剛完成了近6億美元的Pre IPO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到350億元。其中,百度持5.96%的股份,沈暉王蕾夫婦共計持股30.82%,雅居樂集團持股6.46%。
最后,上市并非是威馬汽車的終點,而是起點。面對當前“擁擠的IPO賽道”,獲得外部融資實現自我“價值”來增加自身的競爭優(yōu)勢是當前勢在必行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