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這盛世如你所愿!
5月11日,“保時捷”詞條在微博等社交平臺歷經(jīng)一天的輿論發(fā)酵后,于今日凌晨零時登頂微博熱搜第一,其盛況不亞于彼時保時捷宣布與某失德藝人解約時,網(wǎng)友們振臂高呼的場景。但問題在于,這次保時捷登頂熱搜,是網(wǎng)友們被罵上去的。
![]()
保時捷是誰?它是來自德國的超豪華汽車品牌,是世界三大跑車制造商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汽車制造商之一。保時捷為什么被罵?因為旗下某些車型一項原本標配的功能配置,被保時捷偷偷減配了,并且被車主揭發(fā)之后,保時捷不管是解決措施,還是認錯態(tài)度,都很敷衍了事。
![]()
其實此次保時捷“減配門”最早于今年4月上旬遭到曝光,但也許是保時捷中國的公關(guān)部足夠“給力”,因此初期并沒有掀起什么風浪。直到它們的官方直播間遭到憤怒的車主“爆破”,盡管保時捷官方提早開啟了直播間禁言,但我們依舊可以看到車主通過改名“保時捷還我轉(zhuǎn)向柱”這一類的賬號名送禮物,更有甚者,直接包下廣州塔來“硬鋼”保時捷官方,總之是各顯神通,絕不讓此事低調(diào)處理導致無疾而終。
![]()
雖說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減配”問題,在豪華品牌中像奔馳、寶馬的操作我們已經(jīng)見到過不止一次了,何況說保時捷這種更為高端的超豪華品牌。但問題在于,奔馳、寶馬它們會針對減配提前找借口并告知用戶,而保時捷這次則是選擇了隱瞞,做法十分“硬氣”。
![]()
保時捷這般有恃無恐的原因,無外乎它減配的“電子轉(zhuǎn)向柱”這一功能部件,使用頻率較低,且車主不細心觀察的話,一般都發(fā)現(xiàn)不了。除此之外,在保時捷與國內(nèi)車主簽訂的購車合同中,有這么一句話“甲方(買方)是出于非生活消費目的而本合同車輛”,意味著中國消費者購買保時捷車型的話,是不受《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保護的,也就沒有不能所謂的“退一賠三”消費者權(quán)益,簡單來說就是保時捷雖然理虧但不違規(guī),所以也進一步增加了車主的維權(quán)難度。
![]()
![]()
既然法律法規(guī)無法制裁“自大”的保時捷,那么就只能靠輿論武器來對抗保時捷了,這也是為什么保時捷在發(fā)布毫無營養(yǎng)的道歉聲明后,網(wǎng)友仍在持續(xù)聲討它的原因。
當然了,令網(wǎng)友群情激憤的另一原因,還是保時捷等外國車企一貫以來奉行的“雙標”策略,盡管中國不是唯一“減配電子轉(zhuǎn)向柱”的汽車市場,但在保時捷美國、德國等地的官網(wǎng)上可以看到官方就“減配”一事提前告知了當?shù)叵M者,又或是針對“電子轉(zhuǎn)向柱”這一配置的缺失給車主進行等額補償?shù)扔辛鉀Q措施,而不是被中國車主揭發(fā)之后,提出的“2300元保養(yǎng)代金券”補償方案。
![]()
保時捷有多么令人失望和憤怒呢?自2015年開始,中國就成了保時捷品牌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消費者為其貢獻了巨額利潤,2021年,保時捷全球交付車輛30.19萬輛,而中國市場交付量為9.56萬臺車,占到全球銷量的32%,以其單車成交均價77.54萬元來計算,中國消費者為保時捷貢獻了多達741.28億元的營業(yè)收入,這還不包括售后、維修等增收業(yè)務(wù)。
![]()
所以如今的保時捷,在中國消費者眼中,更像是一只“喂不熟的白眼狼”,過河拆橋的本事在這一波“減配門”中可謂詮釋得淋漓盡致。實際上,作為車圈小編,昨天還就在公司與同事討論此事,盡管他認為“保時捷的車子是沒有缺陷的,它是完美的?!钡笏盅a充“可這并不妨礙保時捷中國是XX,名聲徹底臭了?!?/p>
![]()
所以要我說,保時捷既然以缺芯為借口減配,那中國消費者應(yīng)該也不介意幫幫這種處在“困難時期”的豪華品牌,大家都不買它家的車,保時捷不就可以渡過“缺芯”難關(guān)嘍?希望這次,中國消費者能夠給保時捷上上強度,既然后者不重視中國市場,那丟掉中國市場的份額,保時捷應(yīng)該也不會太難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