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在昨晚落下了帷幕,而在晚會近四個小時的直播中,令廣大汽車消費者驚訝的是,今年竟無一家車企上榜,看起來,車圈似乎是度過了一晚相安無事的“平安夜”。
但其實,在3·15晚會的現(xiàn)場之外,微博賬戶名為“米周不姓米”的一位威馬車主,正在身體力行地堅持著自己的維權之路。翻看這位威馬車主的發(fā)言記錄,可以看到從今年2月3日開始,他便在網(wǎng)絡平臺開始發(fā)聲,并試圖以此來與威馬CEO沈暉進行溝通,但毫無意外,他都失敗了。
![]()
作為曾經(jīng)備受矚目的造車新勢力,威馬汽車一度被外界認為是與蔚小理同一檔的“明日之星”,因為彼時的威馬不論是市場銷量,還是技術儲備都絲毫不遜色于蔚小理它們。但如今的現(xiàn)狀卻是,蔚小理依舊穩(wěn)坐造車新勢力第一陣營的位子,而威馬不僅銷量下滑,更是沖擊科創(chuàng)板失敗,至今未能IPO成功。
![]()
究其原因,威馬汽車首先是敗在了最重要的產(chǎn)品上。要知道對于一臺新能源車來說,車輛的安全性能是必須得到保證的,特別是新能源車型最為核心的部件——動力電池,如果不能保證該部件的可靠性與安全性能,那必將遭到消費者的唾棄。而威馬汽車恰恰被擊中了“電池組安全”這個死穴,旗下車型例如EX5自燃事故頻出,近年來已發(fā)生多起事故,消費者自然是對威馬“敬而遠之”了。
![]()
如果說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是威馬汽車犯下的第一個大忌,那么接下來它處理自身負面新聞、事件的惡劣態(tài)度與方式,便是導致其品牌影響力快速下滑,用戶口碑流失殆盡的催化劑。
威馬汽車其實清楚地知道,自家車型自燃事件頻發(fā)的原因是電池組的問題,但它依舊“嘴硬”發(fā)布公告稱EX5等純電車型不存在設計缺陷,不會有安全隱患。即便是某地方消防部門出具的事故調(diào)查報告中提到:起火原因是車輛電池組的問題。威馬它也堅決矢口否認。
![]()
用戶不是傻子,難道他們看不懂威馬這是在“掩耳盜鈴”嗎?但更令人氣憤地還在后頭。在自燃事故頻頻發(fā)生后,威馬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將用戶的車“引導”至旗下經(jīng)銷商/服務點處,例如借保養(yǎng)的名義,偷偷對用戶的車輛進行鎖電的操作,即限制車輛電池的電壓和放電量,從而提高電池安全性。
![]()
盡管威馬這么做,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車輛自燃的風險,但這同樣對用戶的日常用車體驗,如車輛續(xù)航里程縮短,充電效率降低等造成了影響。也就是說,威馬既不想承認錯誤,又怕自燃事故再次出現(xiàn),所以才偷偷對用戶的車輛進行鎖電。
![]()
可換個角度想,威馬其實完全可以大方承認電池問題,并向用戶公布具體的解決措施,就遠不會造成如今這般惡劣地影響了,畢竟威馬作為一家成立不久的造成新勢力,消費者是能夠給予其一些包容的。可威馬卻將其當成了縱容,非但沒有正視自身錯誤改過自新,反而是搞起了偷雞摸狗的鎖電操作,這放在任何一家車企身上,都將會是嚴重的錯誤。
![]()
更意想不到的是,威馬在面對自燃事件車主在售后群的詢問與討論時,給出的解決辦法更是硬氣,它直接解散將近500人的售后群,刪除社交平臺的稿件與評論,并對熱度高的媒體稿件進行投訴等等,根本不敢直面問題所在,可謂是將“掩耳盜鈴”的操作進行了新的升華。
出于無奈的威馬用戶,只好進行集體維權,而文章開頭提到的“米周不姓米”也是其中的一員,他們一邊收集證據(jù),一邊嘗試與威馬官方進行溝通,試圖與對方商量出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但從“米周不姓米”的微博發(fā)言來看,威馬汽車官方似乎是將“龜”字訣發(fā)揮到了極致,完全不理會這一系列的集體維權投訴事件。
![]()
寫在最后
忍無可忍則無需再忍,威馬官方冷漠的態(tài)度,令600位威馬維權車主感到心寒。與此同時,官方媒體也開始關注威馬鎖電事件,并在3月14日晚間舉辦的廣東315消費者晚會上進行了報道。不知在官方下場之后,威馬這次是否能回心轉(zhuǎn)意了呢?后續(xù),我們?nèi)詫⒊掷m(xù)關注威馬“鎖電”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