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車企一邊遭遇產能過剩,一邊又在瘋狂擴張,為什么現實可以這么魔幻?
根據乘聯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汽車生產企業(yè)共銷售乘用車2145.6萬輛,同比增長6.6%,終于結束了連續(xù)3年的負增長。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不過大家先別急著高興,雖然國內汽車市場整體的大環(huán)境趨勢向好,但對于很大一部分的弱勢車企來說,日子并不好過,嚴重過剩的產能利用率,就是最好的體現:
同樣根據乘聯會的統計,截止2021年底,國內有銷量統計車企共有86家,而它們總共的產能合計4089萬輛,這樣一算下來,國內所有車企的產能利用率只有52.47%。雖然比起去年的48.45%提高了4%,但還是處于嚴重過剩的區(qū)間。而且,在這86家車企中,還有約385萬輛產能處于完全閑置狀態(tài),門口的狗尾巴草都長2米高了。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從乘聯會給出的這個分布表中就能很方便看清問題:
銷量大于60萬輛的16家企業(yè)跟銷量在20至60萬輛的6家企業(yè)加起來,合計銷量1906.61萬,占了86家企業(yè)總銷售量的88%;合計產能2499.4萬,占總產能的25.7%,平均產能利用率為76.2%,算是處在一個合理區(qū)間。
但在另一個極端,銷量小于1萬輛的車企還有29家,這些企業(yè)的產能占了總數的13%,而銷量只占總數的0.46%,算下來,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2.02%。小編在這里可以很篤定地說,如果國內汽車制造業(yè)不能迎來根本性的改變,那這類企業(yè)對于產能過剩的現狀根本無能為力。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不知道大家看出問題沒有?
銷量排在前列的25%車企,占了總銷售量的88%,二八定律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
以不久前剛被東風本田回購的神龍二廠為例,曾何幾時,神龍汽車與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并稱為國內三大合資巨頭。最高光的時候,2015年,神龍憑借旗下的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以71萬輛的成績達到銷量頂峰。給大家一個參考,連續(xù)7年銷量突破100萬的東風日產,在銷量上已經力壓南北兩田,穩(wěn)坐日系合資品牌首座。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都說黃昏見證虔誠的信徒,憑借東風雪鐵龍凡爾賽C5X的熱銷,2021年的神龍全年銷量同比上升100.07%,順利突破10萬大關,沉寂已久的法系品牌仿佛終于頓悟了一樣,慢慢有了抬頭的跡象。
那問題來了,既然這樣,神龍為什么還要賣廠呢?
在出手二廠之前,神龍同時坐擁三座工廠。但實際上,除了位于武漢珠山湖大道的三廠還在承擔生產任務,一二廠自2019年起已經搬空,疫情過后,神龍一廠更是被武漢經開區(qū)政府收儲,改做商業(yè)用地。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關鍵還是產能利用率這個最“致命”的指標。根據東風集團的官方資料顯示,神龍二廠的年產能為15萬輛,最大產能可超過20萬輛,雖然但是,2021年整個神龍的銷量才剛破10萬大關,僅靠一個三廠甚至還有不少閑置。
那作為1/16的頭部車企,東風本田這邊又是什么情況呢?2021年,東風本田產銷雙雙突破70萬輛大關,累計產量為76.41萬輛,終端銷量達到76.18萬輛,可以說是賣到手軟,根本做不過來。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而在產能方面,東風本田目前也跟神龍一樣,只有三座工廠:一廠、二廠自2004年陸續(xù)建成投產,合計年產能51.2萬輛;第三工廠從2019年4月開始正式投產,年產能12萬輛,在換人不停機在狀態(tài)下最高能達24萬輛。這樣滿打滿算下來,東風本田的產能利用率突破了100%,達101.3%。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但是,對于東風本田來說,2022年卻是全新產品扎堆上市的一年,像思域混動版、全新XR-V、全新CR-V等8款新車都會在年內上市,同時本田在國內的電動化戰(zhàn)略也在持續(xù)加快,本田中國本部長井上勝史更是直言,“如果不能在中國市場贏得電動化競爭,就將被全世界淘汰?!?/p>
除了東風本田,產能利用率超過100%的還有7家: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天津一汽豐田、四川一汽豐田、華晨寶馬、北京奔馳、東風日產。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對于這些頭部車企來說,燃油車產能已經不夠用,再加上還有開拓新能源市場的需求,所以也就有了“冰火兩重天”的魔幻現象。
值得警惕的是,在造車新勢力圈子,頭部車企“瘋狂”圈地造廠擴充產能的事,在近年也是時有發(fā)生:
去年暴雷的恒大汽車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按照恒大汽車的規(guī)劃,在2025年前總產量達到100萬輛/年,2035年前總產能達到500萬輛/年,好家伙,這樣的產能不僅直接超過了特斯拉,更是詮釋了什么叫“有錢任性”。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張,國內車企在“卷”什么?]()
但問題就在于,中國市場再大,也輪不到幾百家車企一起分蛋糕。沒有核心技術積淀的車企,憑什么覺得圈地造廠、堆高市價就能成功?
寫在最后
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永遠是公平的,而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商業(yè)活動,才是合理的:
像東風本田向神龍買廠這種行為,就有助于中國汽車產業(yè)的兼并重組,助力現階段最重要的行業(yè)格局改變;但像一臺量產車都沒造出來的PPT新勢力,真的需要地方政府這些項目做好科學管理,遏制低端產能重復建設帶來的社會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