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福特Mustang名稱的由來,坊間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是為了紀念著名的二戰(zhàn)戰(zhàn)斗機P-51Mustang,另一種則是源自美國西部奔騰的烈馬。但對于真正的福特Mustang迷或者將其視為Dream Car的人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解鎖了許多人年少時對跑車的理解,以及對速度的詮釋。
那么你能想象到這樣一款誕生于1964年且風靡了半個多世紀的Mustang,觸電之后的樣子嗎?
“電動野馬丟失了靈魂”是Mach-E發(fā)布時眾多質疑中最拊背扼喉的。字面上理解就是內燃機死忠粉們對于動力形式的不滿,至于是否“丟失了靈魂”,筆者有著不一樣的思考。
Mustang Mach-E并沒有與時下的其他電動車一樣采用過于天馬行空的設計,而是用了許多Mustang的經典設計元素來勾勒“野馬”之輪廓。前臉保留了Mustang六邊形中網這一設計元素,只不過變成了封閉式造型。
棱角分明的頭燈組、前包圍兩側不規(guī)則造型的通風口則是該車前臉最具動感的兩處設計,這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男孩們心中對“野馬”的那份不羈。此外,封閉式中網內的野馬LOGO還能夠點亮,為這款車的靈魂徹底通上了“電”。
車身側面,用一條弧線營造出車頭向下探的效果,從而達成俯沖的視覺感受。而溜背造型的車尾,以及低矮的車身,讓這臺Mustang Mach-E看起來更像是一臺加高的四門轎跑車而非SUV。
此外,在車門的開啟方式上Mustang Mach-E也做了創(chuàng)新,取消掉了常見的門把手設計,采用輕觸上方按鈕,車門自動彈開的方式,實用性不差,儀式感也有。
尾部方面,Mustang Mach-E將Mustang跑車上經典的“三道杠”尾燈傳承下來,更加立體的設計是對經典的升華,尾燈下半部分為流水式轉向燈,示寬燈點亮時展現(xiàn)出Mustang招牌式的設計語言。
單就Mustang Mach-E的整體造型而言,對于“失去靈魂”這樣的質疑,我并不贊同,因為在第一眼見到它時讓我有了怦然心動的感覺,也有Pony Car的激情。
相比鋒芒畢露的外觀,Mustang Mach-E的內飾顯得收斂許多,整體布局與福特的部分燃油車型有許多相似之處,簡潔而不乏層次感。
最為吸睛的還屬中間的15.5英寸豎向中控大屏,其基本涵蓋了這臺車所有的功能,所以也取消了空調控制區(qū)域的物理按鍵。全新的SYNC+系統(tǒng)也支持更多的功能,并且還支持用Mustang Mach-E的APP來控制車機系統(tǒng)。
10.2英寸的液晶儀表盤采用扁平的設計,顯示效果很細膩,可用于查看車輛信息,而且沒有遮擋前方視線,讓駕駛員有著更好的前方視野。
大排量,大馬力,直線加速,簡單粗暴,是人們關于福特Mustang的一般印象,充滿了美國汽車文化的自由與激情。那么“觸電”之后的它,評價它的維度是否還是簡單的馬力與速度呢?
我們拿到的試駕車是Mustang Mach-E 無疆后驅豪華版,后置單電機布局,最大功率224kW、最大扭矩430N·m,百公里加速時間6.5S。單從賬面數據來看,后驅單電機車型并不突出,它也給不了你“大腦空白”的加速感,但福特對于Mustang Mach-E 的駕控體驗有著更深層次的思考。
Mustang Mach-E將駕駛模式定義為“細語”、“入勝”和“不羈”三種。細語模式主要以安靜和順暢的動力輸出為主、優(yōu)勝則在動力響應上變得更積極。不羈模式下,動力響應會來得更加及時,模擬發(fā)動機聲浪也會隨之打開,這也是個人主觀駕駛體驗最好的模式。
Mustang Mach-E沒有單獨的動能回收級別選項,但有“單踏板”選項,三種駕駛模式都可以選擇。在不羈模式下,松開油門踏板,能很明顯的感受到動能回收的介入,但拖拽感并不強,友好度很高,其它兩種駕駛模式下動能回收力度也不大,很好適應。
如果以一臺SUV車型的標準來評價Mustang Mach-E的懸架設定,它屬于帶有很強韌性的運動調校,且底盤的高級感跟厚重感都十分到位。即便行駛在路面狀況并不是很好的道路上,Mustang Mach-E仍可以過濾掉絕大多數路面裂縫、碎石子帶來的細碎顛簸,對于減速帶和路面接縫帶來的大坑洼,傳遞到車內的拋跳感也并不明顯。
寫在最后
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頭來審視最初的質疑,或許內燃機在不就的將來真的會退出歷史舞臺,或許未來的主旋律是高度的電動化。但我們對于內燃機的迷戀于不舍,更多的是對汽車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所以Mach-E的初衷是對Mustang精神傳承,以及對于運動與性能的執(zhí)著,而這也為我們這些熱愛汽車的人,保留了最后一絲與汽車相關的“靈魂”。
文章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