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小鵬P5、蔚來E7、極狐阿爾法S、智己L7等首批搭載激光雷達,擁有一定高階自動駕駛能力的車型進入交付“倒計時”。另一方面,也有搭載4個激光的品牌,企圖將激光雷達的“軍備競賽”引向“以數(shù)量取勝”的方向。
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在這些搭載第一代激光雷達的車型還未交付之際,搭載3個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的廣汽埃安AION LX Plus已經在廣州車展正式亮相。這表明了,埃安7月官宣的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即將實現(xiàn)量產落地。
“行業(yè)還沒能交付第一代,埃安已經進化到第二代”,讓人不得不感嘆軍備競賽的激烈。
那么,這場圍繞激光雷達的“軍備競賽”,誰能贏得關鍵的“勝負手”?我們還得從高階自動駕駛的實現(xiàn)方式,以及激光雷達的特點談起。
(1)沒有二代激光雷達,不要談高階自動駕駛
眾所周知,實現(xiàn)自動駕駛需要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即感知、決策、執(zhí)行。在最重要也是最先決的感知環(huán)節(jié),技術路線一直分為“視覺派”和“雷達派”。
其中,原教旨的“視覺派”以特斯拉為首,其單純依賴高清攝像頭搜集視覺信息,再交由自動駕駛芯片去分析決策。這其實是模擬我們用眼睛去觀察,再交由大腦去處理信息的過程。但也正因如此,這條路線存在一些先天性的技術障礙,譬如測距不準,逆光時會嚴重失真等。
相比之下,激光雷達則不存在這種問題。再加上測距精準,不受光照影響,在高清攝像頭的輔助下,能夠起到更全面的感知效果。因此,以激光雷達為“主眼”,配合其他感知原件融合協(xié)同的“雷達派”,已日漸成為行業(yè)的主流路線。包括“蔚小理”,華為MDC等,都不同程度地應用了激光雷達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激光雷達自身的迭代也在快速進行之中。從早期的機械激光雷達,到后來的固態(tài)激光雷達,這項技術正在經歷性能提升、體積縮小、成本降低等維度的進化。
尤其是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的出現(xiàn),有望改變“視覺派vs雷達派”這場路線之爭的競爭天平。
相較于一代激光雷達,二代激光雷達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能夠更好地滿足全場景高階自動駕駛的需求。
以埃安率先量產搭載的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為例,它能夠實現(xiàn)0.2°~0.05°智能調控分辨率(主流第一代固定0.2°),探測距離可達250米。在高速駕駛場景下,二代激光雷達不僅看得更遠,更清晰。而且能更早捕捉到錐桶、凹凸路面等路況變化,從而更早進行駕駛決策。
▲左圖:第一代激光雷達 ;右圖: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
同時,由于搭載了全新二維MEMS智能芯片,第二代可變焦激光雷達在城區(qū)復雜路況下,環(huán)境感知刷新率可做到10~30Hz動態(tài)調整(主流第一代10Hz),實現(xiàn)毫秒級探測頻率。
我們不妨看幾個具體的例子,譬如現(xiàn)在很多大城市都有“電驢”搶道、行人亂穿馬路等行為,第一代激光雷達由于環(huán)境感知刷新率固定,容易導致車輛決策反應速度降低。
再譬如在城中村或者擁堵路況下,車輛、行人“加塞”更是此起彼伏。第一代激光雷達由于刷新率慢,更容易出現(xiàn)被加塞的情形。又或者是剛準備起步,第一代激光雷達才突然偵測到不能前進,只能急剎,這種頓挫更造成非常差的體驗。
即便在城市快速路況下,有時也會有貓、狗等小型動物突然穿行出路面,但第一代激光雷達由于分辨率固定,往往很難提早發(fā)現(xiàn)這些小型物體。
但這一切,第二代激光雷達都能先人一步進行應變。
▲左圖:第一代激光雷達 ;右圖: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激光雷達已經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市場上已經開始有品牌在強調激光雷達的數(shù)量。但相比起數(shù)量來說,激光雷達系統(tǒng)更重要的其實是質量。這就好比領先一代的戰(zhàn)機,遠比數(shù)量更多的老舊戰(zhàn)機更具威脅。
再加上二代激光雷達在成本、體積上也較一代激光雷達擁有更多的優(yōu)勢,更加有利于高階自動駕駛的量產普及。
由此,功夫汽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現(xiàn)階段,不管是“視覺派”還是第一代激光雷達,仍有較多的技術局限性,無法實現(xiàn)城區(qū)自動駕駛等復雜路況場景應用。相比而言,第二代激光雷達擁有明顯的“代差優(yōu)勢”,為城區(qū)/高速自動駕駛、召喚泊車等場景都能提供更給力的“感知”支持。換言之,目前埃安量產的第二代激光雷達,其所能達成全場景自動駕駛才夠格被稱為“高階自動駕駛”。
甚至,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講,相比起第一代激光雷達的“跛腳”,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是實現(xiàn)全場景高階自動駕駛的“充分必要條件”。
沒有第二代激光雷達,就不要談高階自動駕駛。
由此,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正成為高階自動駕駛決勝的“勝負手”。
(2)行業(yè)變革日趨激烈,企業(yè)對新技術應用的“速度”與“精度”越發(fā)關鍵
據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未來5年激光雷達在高級輔助駕駛領域的市場規(guī)模將保持高速增長。其中,2025年激光雷達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46.1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達83.7%。
在2021年末的廣州車展上,大批搭載激光雷達新車的到來,也讓中國汽車業(yè)越發(fā)清晰地感受到這種趨勢的來臨。
隨著行業(yè)技術變革的激烈程度在加深,自然也對整車企業(yè)應用新技術的“精度”與“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求快”或是單純“求穩(wěn)”,都很難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
以激光雷達的技術應用為例,“行業(yè)還沒能交付第一代,埃安已經進化到第二代”,恰恰說明了埃安能夠精確認識到第一代激光雷達的局限性,準確在技術迭代的當口切入市場,實現(xiàn)“后發(fā)先至”。這體現(xiàn)了由傳統(tǒng)頭部車企孵化的埃安,在供應鏈把控力,在消化和吸納新技術能力上擁有很多其他企業(yè)不曾具備的“精度”。
埃安這種跳過“一代”直接上“二代”的做法,無疑是一種更有前瞻性行為,拒絕循規(guī)蹈矩,也能準確把握技術變革的脈絡,正是埃安一直以來“先人一步”的原因。
在功夫汽車看來,率先量產落地第二代激光雷達的埃安,開啟了高階自動駕駛賽道的“新起點”,領先行業(yè)整整一代。
除了激光雷達,埃安在多個方面都創(chuàng)造了第一的成績。譬如在廣州車展上,AION LX Plus作為全球首款實現(xiàn)1008km CLTC綜合工況續(xù)航里程的純電SUV,就成功開啟了新能源車的“月充時代”。同時,通過將百公里加速時間刷新到2.9s,新車再次打破中國品牌汽車的最快極速紀錄。
這種埃安“速度”,也為行業(yè)樹立了其技術領先的標桿,在用戶心目中形成先進、科技的印象。
隨著第二代激光雷達的率先量產搭載,AION LX Plus更將擁有行業(yè)少有的“四重感知”能力。結合未來埃安規(guī)劃使用的更多前瞻技術(Flash和FMCW激光雷達技術),埃安未來的高階自動駕駛表現(xiàn)足以讓市場和消費者充滿期待。
(3)功夫拍案
當前汽車領域新能源(EV)和智能網聯(lián)(ICV)的競爭,本質上是技術創(chuàng)新和體驗創(chuàng)新的競爭。
數(shù)據顯示,今年10月,AION家族10月份全系訂單超23000臺,單月首破兩萬大關。10月終端銷售13189臺,連續(xù)月銷破萬。在亮眼的銷售成績背后,離不開埃安把握新技術應用“速度”和“精度”,這也是埃安能夠比許多同類型對手“先人一步”的核心優(yōu)勢。
AION LX Plus的亮相不僅意味著埃安將率先實現(xiàn)第二代激光雷達量產搭載,也是其高階自動駕駛領先行業(yè)一代的表現(xiàn)。
跨過第二代智能可變焦激光雷達這個“門檻”,率先站在全場景高階自動駕駛賽道“新起點”的廣汽埃安,無疑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