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家車企而言,如果在市場中放棄一款它此前推出的車型,意味著前期設計、開發(fā)、營銷、推廣的上億元費用打了水漂。
那,對于一家車企而言,如果放棄它此前打造的一個品牌,會付出多大的代價呢?答案是數(shù)十億、甚至上百億元。
如今,在中國面臨這樣尷尬局面的企業(yè),就是騰勢。
4年巨虧26億元的騰勢汽車
如今是中國車企沖擊高端的時代,燃油車領域沖破了15萬元價格門檻,并且能保持不錯銷量的車型有很多,比如廣汽傳祺GS8、WEY、領克01等等,它們均是趁著中國汽車行業(yè)SUV浪潮而崛起的那一批車型。而還有另一種沖擊高端的門路,也就是電動車。
![]()
電動車,市場中的新興產物,也因為“新”,在市場中它的創(chuàng)造力比傳統(tǒng)的燃油車玩法要多很多。于是,我們看到了造車新勢力蔚來把價格賣到了和奧迪Q5一樣的級別,而在中國車企的電動化之路上,實際上騰勢才是最早的先行者。
2010年,比亞迪和德國戴姆勒在深圳成立了騰勢汽車,奔馳的工程師使用奔馳B級的車輛平臺,協(xié)同比亞迪的工程師打造出了這款與“豪華”有關的純電動車型。而在彼時,最早推出的騰勢賣出了一個36.9-39.9萬元的價格,續(xù)航里程253公里。
對比當時的電動車而言,騰勢確實是豪華的,價格也是高昂的。但,從初創(chuàng)之時,騰勢就給自己留下了太多硬傷,1. 市場宣傳不到位 2.市場營銷不到位 3.對于消費者的引導不到位(不能讓人產生花幾十萬買電動車的興趣) 4. 產品線的不完備:從首款車型推出至今,只有這么一款車型 5.沒有給予經銷商利好(4S店不賺錢,進而引發(fā)大量退網)。
![]()
綜合以上的眾多元素,再加之戴姆勒沒看到騰勢銷量的響動,興趣逐漸退卻等非常多的原因,最終的局面是。
從2014年至2017年,騰勢汽車分別虧損數(shù)額達2.6億元、5.7億元、13億元和4.8億元,四年來共計虧損26.1億元。
并且,如今仍然沒有回暖的趨勢。面臨市場中推出的越來越多的電動車,它們或者智能化領先、或者三電系統(tǒng)領先、或者在服務層面領先,留給騰勢的機會越來越少。
不放棄的原因在哪?
不過,截止目前來看,騰勢并不是一個被比亞迪和戴姆勒徹底放棄的品牌。就在春節(jié)假期過后,比亞迪發(fā)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通過了《關于擬對參股公司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增資的議案》,同意公司控股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對參股公司騰勢新能源增資人民幣2億元。此次增資完成后,比亞迪持有騰勢新能源的股權比例仍保持為50%。
![]()
而此前,騰勢汽車已多次獲得股東18億元增資:2017年5月,騰勢獲10億元增資;2018年5月,比亞迪和戴姆勒再增資8億元。
不論從車型的角度還是騰勢汽車的品牌角度來看,面臨目前的市場競爭壓力,騰勢的生機都是越來越淡的。但,如果你想要知道,它之所以沒有被放棄,看下方歸納的3點就夠了:
1.領導人性格使然。如果你熟悉比亞迪的發(fā)展史,其掌門人王傳福有過多次這一類的舉動。在2014-2017年的這個時間段中,比亞迪在光伏產業(yè)中做到了體量的第一,但光伏產業(yè)缺乏清晰的盈利方式。而在彼時,王傳福用比亞迪造車的錢和其他層面的盈利,繼續(xù)維系光伏的發(fā)展,至今。用等待天亮來形容,比較恰當。
![]()
2.騰勢的血統(tǒng)原因。如今的中國車企有一個共性,大家?guī)缀醵甲龅搅藫碛腥蜍嚻蟮谋硶<召徚宋譅栁?、江淮牽手大眾、奇瑞牽手捷豹路虎、長城牽手MINI,而體量巨大的車企集團(一汽、長安、東風、上汽、廣汽等)更是有著多年的合資經驗,很多已經把外資技術納為己用。
而比亞迪,恰恰是主流車企中不具有強技術背書的那家車企,保留騰勢,則能保持自己在輿論上的優(yōu)勢,與戴姆勒繼續(xù)產生千絲萬縷的關系。
3.三菱的一個例子。2018年,三菱干過一件事,將自己老舊的帕杰羅車型推出改款,外觀簡單的改了改,核心動力總成基本沒有什么變化,主要的變化在于配置的增加和售價的小幅下調,也就是提升性價比。
![]()
但是,帕杰羅的銷量之差,人所共知。它依然在更新的一個原因就是,如今三菱的發(fā)展勢頭不錯,而帕杰羅在全球又有著多年的聲譽,只待三菱勢頭更好一些,哪怕用歐藍德的底盤進行研發(fā),給出帕杰羅換代車型,也能有效的沖擊市場。
而對于比亞迪和騰勢而言,這一點其實也是同理。比亞迪如今的新能源銷量增長勢頭迅猛,哪怕是退一萬步來說,騰勢實在是難以正常維系,也可以瞬間進入比亞迪的車型體系當中,改款換代再次推出。
寫在最后
所以,整個故事的劇情差不多就是這樣。2億元人民幣對于騰勢汽車這樣的車企而言,實際意義聊勝于無(用騰勢500的車價折算,還不到700臺高配車型的總車價),更多是保證騰勢汽車的正常運轉。
而之后的故事相信會更有意思,騰勢的出路并不多,但每一條出路的結局都會十分有趣。1. 像觀致一樣被母公司轉手賣出 2. 比亞迪技術快速進步,賦予騰勢車型新的賣點 3.戴姆勒和比亞迪增巨資,促成騰勢翻身 4.進入比亞迪車型體系序列當中。
中國的汽車產業(yè)正在快速變革,目前的騰勢之于比亞迪,就像是一張牌,就看局面如何,它在順勢打出。但,就騰勢汽車而言,憑借如今它的自身造血實力,翻身頗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