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起步之時,騰勢這個品牌頂著比亞迪和戴姆勒的雙重光環(huán),著實火了一把。但是,隨著各個車企新能源汽車的逐漸推出,很快騰勢就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在2014至2018年的四年間,騰勢在國內(nèi)銷量還不到1.2萬輛,2018年只有可憐的1974輛,這個品牌已經(jīng)快被邊緣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
然而,近日比亞迪的公告,又把這個“久違”的品牌拉回了公眾的視野。比亞迪在月初發(fā)布《關(guān)于擬對參股公司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增資的議案》的公告,比亞迪控股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對參股公司騰勢新能源(即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增資人民幣2億元,全部作為注冊資本。增資完成后,比亞迪所持有的騰勢新能源的股權(quán)比例仍將保持50%。緊接著,又曝出消息,戴姆勒將在此次注資騰勢的過程中,同比例跟進,但目前還在“走流程”。
據(jù)了解,這是雙方第5次向騰勢注資,9年來注資額已經(jīng)達到了35.6億元,但時至今日,騰勢卻在新能源市場中毫無起色,這個曾經(jīng)定位于高端電動車的品牌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存在感。
![]()
消費者吐槽的“三宗罪”
騰勢汽車銷量太差,無外乎“三宗罪”,車型單一,價格太貴,顏值太差。
![]()
先說車型,騰勢從2010年成立至今已經(jīng)9年,2014年,首款純電動量產(chǎn)騰勢300上市,2016年,騰勢400上市,2018年,騰勢500上市,五年只有三款車。而目前正在銷售的只有騰勢500一款車,車型過于單一,消費者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相比很多企業(yè),一年就能推出N款車型,騰勢的效率實在不高。
再說價格,作為純電動汽車,騰勢在價格上與其他競品相比不但沒有優(yōu)勢,而且價格偏高。以騰勢500為例,兩款車型補貼后的售價分別為29.88萬元和32.88萬元,在目前新能源車型還沒到廣受歡迎程度的時候,這樣的售價明顯過高,消費者又看不到其所帶來的高性價比自然不會買賬。
![]()
最后說說顏值,騰勢的外觀被吐槽不是這一兩年的事了,很早就被說成不符合大眾審美,不少人提到騰勢就說一個字“土”。在國內(nèi)市場已經(jīng)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可選擇的范圍很大,尤其是消費者都在追求個性,有多少人會買長成這樣的電動車。不要說跟特斯拉相比,就連騰勢本身的兩大股東比亞迪和戴姆勒自己生產(chǎn)的車都沒法比。本身設(shè)計的缺失已經(jīng)成了騰勢最大的硬傷之一。
![]()
騰勢真的這么差勁嗎?
平心而論,騰勢汽車盡管用不少被吐槽的問題,但其實車并不差。相比于其他電動汽車而言,騰勢實際上在技術(shù)上還有不少優(yōu)勢,但或許是營銷的問題,或許是宣傳的問題,騰勢的優(yōu)勢絕大部分人并不知曉。尤其是許多消費者不可能一眼看到的地方,像電池安全、電壓安全、扭矩安全、電磁安全等等方面的問題騰勢一直在著手解決。
![]()
比如,騰勢的車型很少,但全部都是正向研發(fā),沒有油改電所造成的安全隱患。在國內(nèi),有些關(guān)于電池的測試是缺失的,比如針刺測試和高溫測試,國內(nèi)很多廠商由于沒有相應(yīng)要求根本沒有做,而騰勢的電池包通過了這樣的嚴苛檢測,保障了電池的安全性。
![]()
再比如“低溫測試”和“高原測試”,對于電動汽車并沒有硬性要求,但實際上消費者對這兩種環(huán)境下對電動汽車的詬病是很多的,而國內(nèi)敢于做這個測試,并且能夠通過的恐怕只有騰勢。
如此看來,騰勢在技術(shù)上還有不少自己的優(yōu)勢,可其硬傷同樣明顯。這么淺顯的問題,騰勢的兩大股東,看不到嗎?
![]()
品牌存在意義何在?
答案非常明顯,他們一定是看得到的,但為什么還是簡單的注資?回顧近幾次比亞迪和戴姆勒的增資,主要目的是騰勢的銷售和服務(wù),僅僅幾十億的增資也根本不足以支撐后續(xù)產(chǎn)品和研發(fā),那么騰勢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一方面,比亞迪和戴姆勒都在研發(fā)自己的新能源產(chǎn)品,根本沒有精力關(guān)注騰勢:比亞迪的新車型每年都在逐步推出,奔馳的的新能源車EQC今年也將在國內(nèi)投產(chǎn),根本無暇顧及騰勢。
![]()
另一方面,奔馳在國內(nèi)擁有多個合資伙伴,比如北汽新能源,根本不可能在騰勢上孤注一擲,北汽的規(guī)模、量產(chǎn)能力,知名度也都是騰勢無法比擬的。因此當時合資騰勢,可能只是一次“試水”,再次增資或許可以看做是“分手費”。
但雙方的合作并不是無意義的,對于戴姆勒,這是一次在中國新能源市場上的“試探”,同時也在合作中更看重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生產(chǎn)方面的核心技術(shù);而對比亞迪而言,合資經(jīng)驗,戴姆勒旗下奔馳的整車生產(chǎn)、銷售服務(wù)、豪華品牌的頭銜、品控方面的優(yōu)勢更為重要,雙方可謂是各取所需。
![]()
三條路,未來會走哪一條?
而騰勢這個品牌在未來會如何發(fā)展呢?似乎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出售,騰勢在技術(shù)方面的一些優(yōu)勢,以及比亞迪和戴姆勒的品牌背書,有一定的資本,被收購恐怕也能賣個好價錢,也完全有可能讓這個品牌繼續(xù)生存下去。
二是成為比亞迪旗下的獨立品牌,和“秦”、“唐”、“宋”并舉,對騰勢來說這并不是壞事,沒有了合資身份,還有可能活的更好。
![]()
三是重新出發(fā),厚積薄發(fā)。盡管騰勢狀況不佳,似乎也不受股東重視,但誰也不能否認或許這是厚積薄發(fā)的開始,或者說是戴姆勒在中國布局新能源的一步棋?!半u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不管是比亞迪還是戴姆勒應(yīng)該都明白這個道理,雖然騰勢現(xiàn)在仍處于虧損境地,但畢竟是比亞迪和戴姆勒早已步下的局,在適當?shù)臅r候,完全有可能成為左右棋局的關(guān)鍵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