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名爵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名爵汽車累計銷量達225201輛,同比大漲115%。不過有意思的是,名爵公布的銷量數據是全球數據,而關于中國市場的銷量卻只字未提。
仔細算下來,名爵是一位“遠嫁”中國的“洋閨女”
和寶沃這位“假洋鬼子”不同,名爵其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外國品牌,甚至已經擁有了接近百年的歷史……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名爵卻是一個自主品牌。這種感覺就好像是一個“洋閨女”,遠嫁到了中國,并加入了中國國籍,也一直聲稱自己是中國人。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從名爵的歷史講起來了。
要說名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1年的莫里斯車廠(The Morris Garage),當時只是給Hupmobile 、Singer、Humber等品牌做代理商,并且除了銷售以外,還負責租賃、維修和保養(yǎng),有點兒類似于我們現在的4S店。不過,名爵的創(chuàng)始人威廉·莫里斯并沒有甘于現狀,而是吸取各家所長,并于1924年生產出了名爵品牌的第一款車型MG 14/28。
自品牌誕生以來,名爵就一直活躍在賽道上,成為了英國速度、運動的象征。早在1925年,名爵No.1就在賽場上扳倒了此前的速度冠軍賓利,一戰(zhàn)成名。隨后幾年,名爵更是直接包攬了當時英國各種賽事的冠亞軍。而且有意思的是,名爵早年間參賽的車輛大多都是一些價格低廉的民用跑車。正是如此,讓“草根”級別的名爵賽車贏得了無數粉絲和車迷。
除了參加賽事,名爵還專注于打破世界速度紀錄。早在1938年,名爵就做出了當時全球最快的汽車EX135。而且這款車僅僅是搭載了一臺1.25L汽油發(fā)動機,卻能爆發(fā)出220匹馬力,并在德國獲得了331.5km/h的極速。
要說名爵的衰落,大概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整個英國汽車工業(yè)都開始走向了衰敗,包括名爵、捷豹、凱旋、奧斯汀、莫里斯、路虎、羅孚以及MINI等品牌全部整合成英國利蘭汽車。混亂的公司架構,導致名爵品牌被“邊緣化”,70年代至90年代推出的新車型屈指可數,且大部分都是奧斯汀和羅孚品牌的“換標車”。
后來,名爵品牌就進入了多次轉手的尷尬局面,最終在2005年被南京汽車集團收入囊中。早期國產的名爵,都是從海外直接引進的車型。因此,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當時的品牌宣傳,都有著濃郁的英倫風。
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年底,上汽集團將斥資20.95億元將南汽集團收入了囊中。此后,名爵的尾部標識出現了多次變化,分別是“南京名爵”、“上海汽車”、“上汽集團”和“上汽名爵”。而隨著名爵7、名爵7L、名爵3SW、名爵TF四款引進的英倫車型相繼停產,名爵后續(xù)銷售的車型均為自主研發(fā)的產品。名爵的英倫血統逐漸被人們遺忘,加之尾標一直與上汽集團相關,很多人逐漸誤將名爵判定為上汽集團旗下的自主品牌。但實際上,無論怎么改變,它的血統仍然是一位“遠嫁”東方的“洋閨女”。
榮威全球銷量“摻水”,上汽復刻通用模式
綜上所述,名爵在公布銷量的時候選擇了全球銷量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這本身就是一個源自海外的自主品牌。不過有意思的是,名爵在海外的銷量也有一定的“水分”。在海外的名爵,并非全部為名爵的產品線,其中還摻雜了榮威、上汽大通Maxus、上汽通用五菱寶駿等品牌。這一點有點兒像通用的“換標”模式。
譬如:在歐洲市場的名爵Mavel R和名爵RX5,就是我們熟悉的榮威Mavel R和榮威RX5;在英國市場銷售的名爵5 SW EV,就是我們熟悉的榮威ei5。當然,榮威和名爵一直以來都互為姊妹車型,這種操作方式本身也無可厚非。
有意思的是,除了榮威旗下的產品,上汽系其它品牌也被名爵當做“換標車”,譬如在印度市場銷售的名爵Hector,實際上就是我們熟知的上汽通用五菱寶駿530。
甚至名爵還將換標的“魔爪”伸到了商用車領域,譬如:在泰國市場銷售的名爵Extender就是我們熟悉的上汽大通Maxus T60;在東南亞市場銷售的名爵V80就是我們熟知的上汽大通Maxus V80。這么來看,名爵的全球銷量屬實是“摻了水了”,它更像是將上汽集團產品線整體“打包”給名爵,利用“歪果仁”誤將名爵判定為英國品牌的心理,并針對不同市場推出相對適應的車型,實現更好的銷量。
回想一下,名爵的發(fā)展其實挺令人唏噓的,明明是個百年企業(yè),卻走向了衰敗。盡管上汽集團給了名爵“第二春”,但名爵也不再是以前的名爵,其所有技術全部來自中國,也讓國人早已忘卻這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積淀的品牌……反觀吉利和沃爾沃之間的關系,恰到好處,沒有人會將沃爾沃判定為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