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21上半年,官宣造車的互聯網巨頭一個接一個,就像是下餃子一樣,深怕再遲一點,就連“造車盛宴”的湯都喝不上了。除了早有布局的BAT互聯網三巨頭,華為、小米、360也在今年邁入汽車行業(yè),它們的行動將國內造車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
截至目前,互聯網科技巨頭的身影遍布中國汽車行業(yè),傳統(tǒng)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它們幾乎都沒放過,以至于現有的行業(yè)格局,頗有一絲戰(zhàn)國割據的意味在里頭。所以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就盤一盤,互聯網巨頭們都占據了哪些山頭。
騰訊:專注生態(tài),順便投資
用創(chuàng)始人馬化騰的話來說,智能網聯汽車是跨界融合的創(chuàng)新載體,因為未來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與互聯網科技企業(yè)展開通力合作。所以騰訊便是以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切入新戰(zhàn)場。
![]()
2016年,騰訊成立自動駕駛研發(fā)團隊;2017年騰訊車聯發(fā)布AI in car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為車企提供更為智能、高效的智能車聯系統(tǒng);2020年,騰訊對外發(fā)布生態(tài)車聯網產品TAI 3.0,以及汽車云數字解決方案在內的智慧出行類產品。當然,在這當中與消費者接觸最為密切的,莫過于是車載微信以及騰訊地圖等常用的騰訊生態(tài)軟件。
雖說騰訊目前已經同50多家品牌進行合作,為它們提供騰訊強大的生態(tài)服務。但在我看來,騰訊在汽車行業(yè)最知名的舉措,莫過于注資蔚來汽車,后者近兩年不論是在品牌銷量還是資本市場中的表現都有目共睹,貴為第二大股東的騰訊自然是賺翻天了。
![]()
百度:主打生態(tài),造車為輔
真要說國內互聯網巨頭之中誰最注重AI領域的技術積累,那就非百度莫屬了。因此百度在人工智能、Apollo自動駕駛、百度地圖等方面投入巨資,試圖以這些技術為資本,切入汽車行業(yè)中。
![]()
其中Apollo自動駕駛平臺L4級自動駕駛累計測試里程突破1000萬公里,是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平臺,但苦于高昂的硬件成本,該項目的民用落地時間一直難以確認。除此之外,百度CarLife+也是百度的殺手锏之一,目前CarLife+在中國的裝機量已經突破1600萬臺。
只是百度仍不滿足于這些,雖說目前AI業(yè)務營收增長速度很快,但占到百度核心營收的比例還較小。所以百度才在今年年初與吉利正式成立合資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yè)。換句話說,其實百度更想做汽車生態(tài)供應商,但耐不住現階段自己親自造車來錢快啊。
![]()
阿里:造車與投資兩手抓
阿里與百度、騰訊不同,它從一開始就選擇從整車制造入手,并且選擇了底蘊深厚的上汽集團作為合作方,雙方在去年與上海浦東新區(qū)一起,三方共同出資組建高端品牌“智己汽車”,并且首輪融資高達100億人民幣。
![]()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智己汽車旗下首款轎車L7正式開啟預售,其40.88萬的預售價格不可謂不大膽,并且從官方公布的消息來看,首批2000臺的配額已經搶購一空,足以證明阿里與上汽集團強強聯合的實力。
![]()
其實阿里可以說是互聯網巨頭里的“真香代表”,因為早期小鵬汽車創(chuàng)始人何小鵬還在阿里任職時,曾建議過老東家盡早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進行布局,只是當時阿里并未理會。直到后來何小鵬出走自立門戶造車,阿里才反應過來,隨即領投小鵬的融資計劃,并助力小鵬赴美上市。
![]()
華為:一心只幫別人造車
這幾天汽車圈最大的新聞幾乎都和華為有關,作為國內熱度最高的科技企業(yè),華為的待遇理應如此。只是從宣布進入汽車行業(yè)開始,華為便聲明:自己不會親自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基于上述的核心理念,華為近些年一直致力于鉆研智能電動車的核心技術,因此在三電技術、自動駕駛技術、車載網聯等領域頗有建樹。這才有本次上海車展上,搭載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極狐阿爾法S在城市道路中大秀了一把自動駕駛能力,驚艷一眾國人。
![]()
這么看來,華為在眾多科技巨頭中的定位,就像是位理工男技術宅,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鉆研智能汽車技術。當然,華為該出手的時候,一點都不帶含糊的,面對最近頻傳的“華為造車”一事,華為再次發(fā)出公告:“投資者切勿聽信流言,華為絕不造車,也不會投資任何車企?!彼?,對于想蹭華為熱度的車企來說,這個如意算盤算是打錯了。
![]()
小米、滴滴造車,美團投資理想
其實從BAT三家的動作以及華為的技術角色,便可以涵蓋目前國內科技巨頭進入汽車行業(yè)的大部分形式:要么自己造車、要么投資入伙,不過華為這種技術大拿就另當別論了。
因此你可以看到像小米和滴滴都是直接從整車制造作為切入點,稍顯不同的是,小米是自己一個人玩,而滴滴是同廣汽埃安展開深度合作一起造車。美團這個“外賣大王”則一直堅定地站在理想汽車背后,數次領投過后,早已成為其最大股東。
![]()
寫在最后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國內互聯網科技巨頭,其實還有像360、大疆、創(chuàng)維、oppo等大大小小的企業(yè)也陸續(xù)宣布進入汽車行業(yè),只是它們的關注度遠不如前者罷了。
可不論如何,這波空前的造車熱潮,依然在發(fā)揮余熱,之后一定還會有更多的企業(yè)加入進來。而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只需要關注一個事情,就是在眾多科技巨頭的助力之下,中國汽車工業(yè)能否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