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呂一星
從去年12月開始,波及整個汽車產業(yè)的“缺芯”危機尚未平息,而新的風暴卻已來臨。自2020年新冠疫情沖擊以來,世界主要貨幣超發(fā)、全球原材料需求恢復的預期持續(xù)拉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5月10日,國內期貨市場上黑色、有色原材料價格迎來全線暴漲。
焦煤主力合約首先觸及漲停,漲幅高達7.99%。在焦煤為首的黑色原材料價格暴漲帶動下,鐵礦石、玻璃、螺紋鋼、熱軋卷板紛紛漲停。鐵礦石每噸價格突破1300元、螺紋鋼每噸價格超6000元、玻璃漲破2600元、滬鋁漲過20000元/噸大關……大宗原材料的歷史極值再度被刷新。
![]()
![]()
▲5月10日,鐵礦石、鋁錠等價格全線暴漲
焦煤、鐵礦石、玻璃、電解鋁……當這些原材料價格漲得不亦樂乎的時候,作為下游的汽車制造業(yè),誰又能躲過呢?再加上已經持續(xù)數(shù)月的缺芯風波,整車生產成本的上漲似乎已無法避免,那么,最終體現(xiàn)到市場層面,下半年買車的消費者不得不做好多掏腰包的準備了。
暴漲的原材料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宗商品漲價的邏輯和去年有明顯的區(qū)別:去年主要是受美元流動性寬松和供給受疫情沖擊后的恢復性上漲導致,而今年商品漲價的邏輯要從此前錯配的供求關系出發(fā),在需求逐步復蘇的背景下,那些供給端產能利用率較高疊加新增產能難以短時間內投放的品種,漲價持續(xù)性更強,比如:銅、鋁等工業(yè)金屬等。
![]()
去年疫情期間,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價格曾出現(xiàn)暴跌,甚至一度出現(xiàn)“負油價”行情。隨著2021年疫情的逐步平息和全球能源供求關系的恢復,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石油價格就迎來了一波恢復性上漲。但受制于2020年底開始的汽車業(yè)“缺芯”危機導致的減產,使得原油期貨價格并未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暴漲,至今紐約原油期貨價格雖已突破65美元/桶,價格尚處于可接受的程度,尚未對深陷“缺芯”風暴中的汽車產業(yè)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影響。
![]()
但作為全球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炭價格的暴漲,很可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帶動本已出現(xiàn)恢復性上漲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類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每次大宗商品上漲階段,工業(yè)金屬等工業(yè)原材料價格往往是最敏感的。因此,整個汽車行業(yè)有理由對原材料價格暴漲所帶來的全面輸入性通脹壓力引起充分警惕。
隨著全鋁發(fā)動機、車用高強度鋼、全鋁車身等先進技術的逐步普及和應用,此次鐵礦石、鋁、玻璃等工業(yè)原材料價格的暴漲,對汽車工業(yè)成本的影響不容小視。
![]()
![]()
下半年車市促銷力度恐不如往年
就在5月初,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Mary Barra)稱,“盡管(受芯片短缺影響)公司的汽車生產將在二季度出現(xiàn)停滯,但其上半年稅前和調整后收益預計將‘實現(xiàn)強勁增長’,至55億美元?!?/p>
![]()
瑪麗·博拉在5月5日舉行的電話會議上表示:預計第二季度將是通用汽車今年最為疲軟的時期,隨后半導體芯片供應將在下半年恢復。
根據(jù)這一判斷,隨著下半年車用半導體芯片供應的逐步恢復和供求關系的進一步平衡,汽車市場的進一步反彈很有可能會對已經出現(xiàn)暴漲行情的鋼鐵、鋁、玻璃等工業(yè)原材料價格產生進一步的拉動,對包括汽車在內的制造業(yè)企業(yè)的整體盈利能力產生不容小覷的沖擊。對此,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駱鐵軍認為: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給端高度集中,主導權掌握在賣方手中。此外,市場預期和短期投機炒作成分很大。
駱鐵軍呼吁,要在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發(fā)揮政府引導作用,有效遏制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漲勢頭。
![]()
在此種情況下,筆者認為目前全球半導體行業(yè)的“缺芯”危機雖然導致部分車企減產停產、目前還尚未嚴重影響到終端渠道的正常售車,但隨著下半年“缺芯”危機的逐步緩解和汽車市場的恢復,有較大概率對目前已經出現(xiàn)暴漲行情的鋼鐵、鋁、玻璃等工業(yè)原材料價格產生不小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加整車及零部件配套企業(yè)的原材料成本。國內整車和零部件配套企業(yè)將在今年下半年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是短時間內還難以緩解的“缺芯”危機;另一方面還要被原材料價格暴漲卡脖子,目前以鐵礦石、玻璃、電解鋁為代表的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會進一步加大對汽車制造業(yè)的成本壓力,下半年國內車市的折扣和促銷力度必將不如往年,將導致迎來近年來罕見的車價普漲局面。缺芯危機外加原材料暴漲,雙重因素疊加,這波漲價潮能瘋狂到何種程度,拭目以待。
最后說說
對此,筆者認為,國內整車和零部件配套企業(yè)應充分吸取此次“缺芯”危機帶來的教訓,對過去推崇的低庫存、零庫存供應鏈管理加以調整和糾偏,保障庫存?zhèn)湄?,方能盡可能減少因疫情、天災等意外事件帶來的損失,把握市場機遇。
對于消費者,筆者建議:如果不是首購剛需,盡量避開這波行情。
當然,對于車企而言,是不是都會選擇轉嫁生產成本給消費者,或者說轉嫁多大比例,這些都沒有一個定數(shù),但熱銷緊俏車型(尤其是加價排隊那種),趁機多掙個三五斗,似乎也順理成章。
版權聲明:本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線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