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朱 琳
編輯 / 錢亞光
設計 / 趙昊然
來源 / Wall Street Journal,作者:Stu Woo, Eric Sylvers
英偉達(Nvidia)斥資400億美元從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手中收購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英國政府將開始對這筆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為這一項本來就要面臨全球監(jiān)管機構嚴格審查的收購計劃增加了一個新的障礙。
4月19日,英國數字事務大臣奧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動用了一項很少使用的權力,命令該國反壟斷機構調查這起并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并在7月30日前提交報告。道登最終有權無條件或有條件通過或取消這筆交易。
英國的調查是世界各國政府日益加強對半導體技術控制的最新例證。過去一年的情況表明,使用先進微處理器既可以成就一家公司,也可以毀掉一家公司。
美國全面限制中國華為購買采用美國軟件和技術生產的半導體。與此同時,全球半導體短缺已經讓通用汽車公司和其他汽車制造商的裝配線閑置,因為如今的汽車生產對芯片的需求量巨大。
“這已經成為新的殖民主義?!盿rm前身公司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歐盟技術咨詢委員會副主席赫爾曼·豪澤(Hermann Hauser)說?!叭绻銚碛兄鳈?,你就可以獨立經營你的經濟,而不用跑到另一個國家去買半導體。”
除英國外,英偉達對arm的收購建議,預計將在中國、歐盟和美國面臨監(jiān)管審查,部分原因是它有可能重塑芯片行業(yè)。英偉達是全球最大的圖形芯片設計商之一,而arm則設計了全球95%以上智能手機中計算芯片的基本藍圖。
![]()
反壟斷問題的核心是arm公司未來的商業(yè)模式,長期以來,arm公司的商業(yè)模式是與盡可能多的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從而低價銷售大量的芯片設計。英偉達首席執(zhí)行官黃仁勛(Jensen Huang)曾表示,他支持保持這種開放的商業(yè)模式,但競爭對手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
在下令審查英偉達收購arm的提案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時,英國動用了一項很少使用的權力,該權力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基于國家安全的理由來決定這一收購否符合國家的公共利益。
英偉達的一位發(fā)言人表示,該公司不認為這項交易會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國家安全問題。他表示,該公司將與英國當局合作進行調查。一位接近英偉達的人士表示,英偉達高管在公司同意收購arm時就預計到英國可能會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并將這一風險計入了其所說的18個月完成交易的時間表。
英偉達股價在紐約4月19日下午的交易中下跌了3.3%。
2016年日本軟銀以320億美元收購arm時,政府并沒有下令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倫敦Fieldfisher律師事務所專門從事跨境并購的律師克里斯汀·菲利普斯(Christine Phillips)表示,五年來發(fā)生的變化是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
“大家普遍都很敏感,即試圖保護可能在英國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和資產?!狈评账拐f。她說,在之前的公共利益調查中,英國政府一直要求該公司做出總部和工作崗位留在英國的保證。
菲利普斯說,對外國收購科技公司的擔憂促使英國和歐洲國家準備新的立法,以創(chuàng)建自己版本的《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S, CFIUS)。2018年,CFIUS取消了博通公司(Broadcom)試圖以1170億美元收購另一家芯片巨頭高通公司(Qualcomm)的計劃。
![]()
對數字主權的類似擔憂,促使美國總統(tǒng)拜登提議斥資500億美元發(fā)展美國芯片產業(yè)。中國正在加大力度推動其半導體行業(yè)的發(fā)展,而歐盟正在花費1500億美元計劃的一部分,目標是到2030年將其在全球芯片市場的份額翻倍。
3月份在意大利,該國總理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利用一種被稱為黃金股的隱晦力量,阻止中國深圳創(chuàng)疆(Invenland)收購米蘭附近一家名為LPE的公司70%的股權,這家半導體企業(yè)為歐洲更大的芯片公司供貨。
“在我看來,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黃金份額是常識?!钡吕?月份說,“半導體的稀缺性迫使許多汽車生產商2020年放緩生產。它和其他行業(yè)一樣,已經成為一個戰(zhàn)略性行業(yè)?!?/span>
創(chuàng)疆和LPE沒有回應評論請求。
如今的汽車使用了十幾種復雜的計算機芯片。這些芯片主要在美國或亞洲生產,使歐洲政府幾乎無法控制其汽車制造商所依賴的供應鏈。大眾汽車公司4月份表示,半導體的稀缺導致自己少生產了10萬輛汽車。
“這讓人們,尤其是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人們意識到,我們這里有一個問題?!?米拉博證券(Mirabaud Securities)駐倫敦分析師尼爾·坎普林(Neil Campling)說,“我們意識到,在供應鏈中,有很多地方我們最終會面臨風險,我們最終無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