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者的狂歡季,往往都是弱者的寒冬。
2020年乘用車市場上演弱肉強食一幕,回首歷歷在目,恐怖市場爭奪戰(zhàn)讓那些曾經(jīng)躺贏的車企,紛紛走上了天臺。
今天的乘用車市場,付出十倍努力也難以換來增量的效果。
![]()
01 消費認知增強
進入到二車乃至三車時代的乘用車市場,顯然用戶群體經(jīng)過了第一階段蒙眼買車的洗禮,這一時代的用戶群體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買什么,不能買什么。
十年前讓車企躺贏的時代,用戶群體對高配置,大空間,驚艷的外形著迷。
而這些,恰恰不是考量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考量關鍵的保值率、品質、可靠性是最近一個階段才被重視起來的。
品質控制以及核心技術標簽很難被復刻,一線企業(yè)之所以是一線企業(yè),是因為擁有過人的技術儲備以及強大的迭代能力。
在消費認知增強的能力下, 淘汰賽規(guī)則強化。
![]()
02 合資企業(yè)下壓
我們能看到的是,賣到14萬的君威,14萬的昂科威以及賣到8萬的英朗,這些都是一線品牌強壓二線品牌的關鍵。
無論是自主還是合資,活下去比活得更好更重要。
把任何有機會,有可能搶奪市場的對手擠出行業(yè),自身才有希望搶奪更大的份額,顯然一線下壓的合資企業(yè)成功讓自主品牌受苦。
過去,大量的自主品牌被淘汰,在強者的壓迫下,合資品牌同樣也有被邊緣者,法系車以及韓系車的今天,就是在用戶認知能力增強以及合資企業(yè)雙重打擊下的必然結果。
![]()
03 弱者哭訴季
新勢力以及二線自主品牌最為受傷,研發(fā)能力薄弱,資金鏈更為薄弱,在行業(yè)的劇變下成為被淘汰者,可以看的到的是,東南、陸風、野馬、眾泰、海馬等自主品牌已經(jīng)被邊緣化,沒有任何還手能力。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弱者本身市場份額不大,早期憑借著設計以及營銷成功搶占市場份額,但很顯然在如今的市場格局下,儼然無法與同價位區(qū)間的一線品牌相抗衡。
新勢力更為慘淡,只能夠通過上市來謀求新的發(fā)展機遇,解決資金問題才能夠活下來,才能夠在時代中茍活下去。
![]()
04 強者歡呼季
可以看出來的是,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一線品牌成功在這一市場光景下,分割戰(zhàn)場。
自主品牌方面,長城,長安,吉利成為時代最強選手,合資領域方面,本田,豐田,大眾同樣極具競爭力,一線企業(yè)往往有著滲透力非常強勢的產(chǎn)品布局,無論是車型規(guī)劃,還是經(jīng)銷商網(wǎng)絡布局,都能夠細致運營到極致。
在有限的時間中搶奪更有限的市場,是每一個企業(yè)決勝市場的關鍵。
![]()
而強者慣用的手段是,通過價格戰(zhàn)重塑市場格局,降價對于市場的誘惑無比巨大,當年哈弗H6與長安CS75兩款神車橫行于市場大打價格戰(zhàn),一票小型SUV在這場價格戰(zhàn)中灰飛煙滅。
一線神仙打架,二線企業(yè)遭殃。
在下行市場中,這一決策收獲的效益更加明顯,價格下探意味著更容易逼死競爭對手,2020年倒下的諸多企業(yè),除了有自身原因之外,更多的原因在于競爭對手過于強勢,并且不按套路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