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1886年1月29日這一天,我們很有可能會看到:德國人卡爾·本茨正駕駛著一輛“小三輪”以每小時10余公里的速度在德國街頭“飛馳”,街道上的行人好奇地注視著這輛沒有馬,卻又會發(fā)出噠、噠、噠,似馬蹄聲的“馬車”。
![]()
卡爾·本茨沒有理會行人怪異的目光,徑直走向德國專利局,提交了一份關于汽車的發(fā)明專利。也許當時的行人、專利局的工作者,甚至卡爾·本茨自己都不會想到,這一天將會被載進歷史冊中,后世把這一天稱為世界汽車的誕生日。
![]()
那輛飛馳在德國街頭的小三輪就是現(xiàn)代汽車的老祖先,它搭載著一臺958毫升排量的單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為0.5千瓦,最高時速為16公里/小時?,F(xiàn)在的“小年輕”可別瞧不起這個135歲的“老家伙”,它可早你們一百多年就擁有了機械式進氣閥、防滑差速器、電子點火系統(tǒng)等“潮流”配置。
![]()
一定程度上來說,汽車加速了人類社會的進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沒有汽車時,人類只能靠兩條腿,靠馬車、牛車趕路,效率很低;汽車出現(xiàn)后,人類生活的空間變得更加廣闊,更有余力和時間去探索,效率得到了提升,文明進程隨著車輪越走越快。
![]()
135年的時間里,汽車不斷隨著人類需求而進行更改:更美觀、更舒適、更快。縱然我們在現(xiàn)代汽車里,完全已看不到“小三輪”的影子,但無論如何變,它都始終跳脫不開輪子、底盤、發(fā)動機這個建造框架。
![]()
從目前汽車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未來汽車將會全面走向電動化、自動化,人類凝聚在汽車身上的情感會逐漸降低。并且,隨著其他交通工具的發(fā)展,汽車對于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性也不如以前。甚至我們還可以大膽設想,在又一個百年以后,道路上可能再也看不到汽車的影子,轉而是天上會有越來越多冰冷的自動飛行工具。在我們這代人看來,這也許會成為一種遺憾,但這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
把時間的指針向前撥動數(shù)百年,人類最后一臺意義上的汽車完成了它的使命,被永久地珍藏在了歷史博物館。它就靜靜地站在那,向人類訴說著過去的輝煌。每年的1月29日,都會有無數(shù)的人來到它跟前,和它道聲:生日快樂。
編輯、文字:Hello馮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