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長軸距,可不止空間變大這么簡單!
蘿卜報告 2021-01-07 21:50:32 0
“軸距達到了2900mm,這臺車的空間表現(xiàn)肯定沒問題!”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聽車評人說過類似的話。的確,軸距往往是車評人預估空間表現(xiàn)的重要參數(shù),但!軸距除了會影響一臺車的后排空間外,又會在動態(tài)層面對車輛造成哪些影響呢?這便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軸距長度是與車身長度息息相關的。隨著車輛軸距的增長,車身的長度也會隨之增加。但相反的是,車身長度卻并非是與軸距長度完全相關的。就像12米的客車,軸距往往只有6米。為了方便理解,我們舉個更極端的例子。如上圖所示,我們將模型更加理想化,在能確保車身的絕大部分重量都處在軸距的中心區(qū)域時,那即使車長10米,軸距依然是可以做到3米以內的,且無論是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行駛,這個理想模型的車頭、車尾都是不會接地的,僅靠前后兩組輪胎就能保障車輛行駛的平穩(wěn)性。![]()
但如果模型不夠理想,“重心”沒有正好落在兩輪之間,而是向前移動,導致車頭太重的話,那過短的軸距就會致使車尾翹起,車頭接地。這時要想讓車輛恢復正常狀態(tài),就需要將前軸向前移動,通過增加軸距的方式,來使車輛后部獲得更多的重量,從而建立新的“平衡”。其實,我之所以要舉這個極端的例子,就是想表達,車輛的軸距是會影響到車身前、后的重量分配。根據(jù)上述例子能得出,車輛的前輪越靠前,整臺車的前后配重比就會越靠后。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同等軸距下的前置發(fā)動機車型,因為縱置發(fā)動機形式可以允許前輪布置更靠前,所以縱置后驅車往往可以做到更加接近50:50的前后配重比。而因為橫置發(fā)動機導致前輪無法布置過于靠前的前驅車,就只能做到大約65:35的前后配重比了。當然,傳動軸、后輪半軸的重量同樣也會影響到車輛的前后配重比。只不過它們對于前后配重的影響,在縱置車型能將前輪前移這種方案面前完全不值一提。畢竟采用橫置四驅的奔馳A45的前后配重比,也僅僅做到了前62比后38而已。![]()
同理,如果把后輪向后移動的話,同樣可以讓前輪分擔更多載荷,從而營造出更加偏向前輪的前后配重比。但考慮到車輛制動時,本身前輪載荷就會提高的關系,所以絕大部分車企還是會把整體配重往車尾做,以此來換取更好的制動性和操控性。不過保時捷911就是一個例外,由于發(fā)動機、變速箱后置的關系,所以車輛的大部分重量都壓在了后軸之上,這樣一來前輪在車輛過彎時,便會出現(xiàn)因為壓強過小導致的抓地力不足問題??捎捎?11采用后置布局的車尾已經沒有位置能允許后移后輪來將重心前移了。所以,911也只好通過將前軸后移的方式,來增加車頭的載荷,最終才勉強實現(xiàn)了38:62的前后配重比。![]()
上代長軸3系
看到這,相信大家已經對車輛的前后配重比有了清晰的認知,那你能猜到中國市場常見的特供長軸距車型,相比標準軸距版本在前后配重上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嗎?是會重心前移,還是重心后移呢? 上:標軸3系 下:長軸3系
正確答案是,長軸版和標軸版在前后配重上并不會有太大區(qū)別。因為通常情況下,國內經過加長軸距的車型都會從B柱往后進行加長,從而拓展后排的腿部空間,所以B柱之后的白車身就會不可避免的變重,導致后輪承擔比之前更大的載荷。后輪載荷大看似會讓前后配重比更靠后,但大家可別忘了,后輪的位置也會因為B柱之后的軸距加長而變得更加靠后。根據(jù)剛才的理論,后輪更靠后,那前輪的載荷便會增加。所以后輪載荷重量的增加,便會巧妙地與后輪后移造成的載荷前移相抵消了。所以,長軸車型的前后配重比并不會與標準軸距車型產生太大的出入。比如上一代F30的3系,其標軸328i的50.04:49.96前后配重比,與長軸50.3:49.7的前后配重比只差了0.26%而已,并沒有什么實質性區(qū)別。如此來看,車輛軸距經過加長后,對原始車輛的前后配重比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除了對車輛前后配重的影響外,軸距還會影響一臺車的操控取向。這里所說的“操控取向”并非是推頭或甩尾,而是當車輛通過彎道時的可操控性。一般來說,軸距更長的車型,在彎道中的穩(wěn)定性也就越高,整體的操控表現(xiàn)更趨向于可控制的狀態(tài)。尤其是在顛簸山路和賽道彎角處時,長軸距可以帶來更好的穩(wěn)定性,從而降低車輛出現(xiàn)失控的可能。相反,短軸距在通過彎道時就沒那么穩(wěn)定了。尤其是在顛簸路段,如果避震系統(tǒng)不能很好地處理車輛顛簸的話,短軸距車型便會很容易出現(xiàn)失控的情況。當然,短軸距也并非一無是處,在通過一些刁鉆彎角時,短軸距明顯會更加敏捷,并且也會擁有更小的轉彎半徑,車輛的過彎速度也會相應更高。而長軸距車型要想達到短軸距車型的彎道速度,就只能通過增強下壓力、輪胎抓地力這些方面來彌補了。在激烈駕駛過程中,車輛難免會出現(xiàn)失控轉圈的情況。這時車輛轉動圈數(shù)的多少,救車的難度大小其實也跟車輛的軸距息息相關。其中長軸距車型在失控后,由于受到的轉動慣量更大,所以相對來說會更難停下來。也就是說,長軸距的車雖然在激烈駕駛時更加趨向于穩(wěn)定,但如果失控的話,救車的困難系數(shù)也會成倍增加。也正因如此,對于漂移選手來說,長軸距車更大的轉動慣量反而可以讓他們維持更長的漂移時間,從而獲得更高的比賽分數(shù)。至于如何解決長軸距漂移車回正難的問題,其實只需要交給漂移車特有的前輪夸張轉動角度就好了。短軸距車則剛好相反。雖然它們更加容易出現(xiàn)失控的情況,但更小的轉動慣量,讓它們在救車時會變得異常容易。所以短軸距的后驅車型往往擁有更加刺激,但又相對可控的駕駛感受,其中的代表車型就要屬寶馬M2和86/BRZ了。所以當汽車廠商在打造性能車時,就必須要在軸距方面進行取舍,選擇是要更好的彎道性能,還是更加可控的彎道表現(xiàn)。看到這,大家應該都認識到軸距不單單等于后排空間了。車輛前后配重比、操控特性以及失控后的表現(xiàn)都與軸距的長短息息相關。由此也可以看出,對于汽車這種高度集成化的工業(yè)產品而言,任何變動都需要工程師進行權衡取舍,同時任何變動都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