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半月,就又到春節(jié)了。
和舊時不同,越來越多在外漂泊的年輕人這幾年變得不那么想回家過年,即便回去了,也是因為責任的分量越來越多。有人說是代溝的原因。
記得在電視上看過一段話,說:“代溝這個詞啊,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上個世界六十年代的時候提出來的。它大概的意思就是,新老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思想方法上存在的這種心理隔閡和距離。用通俗的話來說呢,就是你無法懂我,我也懶得理你。”
![]()
放到古代,若是用“代溝”為由和父母作對,那必然是不孝不敬忤逆子。可事實是古代并不存在產(chǎn)生代溝的物質(zhì)條件,據(jù)英國經(jīng)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估算,從公元元年到十六世紀,整個人類社會的人均GDP和生活方式?jīng)]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
也就是說,你把一個漢朝人用時光機扔到明朝去,他可能都不會有代溝。
是工業(yè)革命后創(chuàng)造質(zhì)的變化,才催生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人的多元思維宇宙。今天的中國可能是世界上代溝最深的國家,因為在父母輩和我們相隔的年份里,中國從一貧如洗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
![]()
“害怕父母催婚”、“與親戚沒有共同話題”、“跟長輩三觀不合”,光是過年就有千百個聊不到一塊的理由。
更何況在買車的時候。
![]()
和開車時坐副駕總?cè)滩蛔?shù)落你一樣,當你準備買車時在一旁最話癆的,十有八九都是你爹。
老司機的尊嚴,有時比狗尿還嗆鼻——
“你喜歡那些車臉尖尖的,開出去別人覺得你不穩(wěn)重啊,買SUV啦?!?/p>
“這個車大,好啊,夠重,上高速一定穩(wěn)?!?/p>
“買那么快的車有什么用,又不是叫你去比賽?!?/p>
“日本車鐵皮薄,不安全?!?/p>
比如我朋友阿強,費盡口舌去跟他爹解釋,家里那臺十幾年的老車早該到清積碳的時候了。他爹不為所動,始終堅持發(fā)動機連一根螺絲都拆不得,修過的發(fā)動機是不能要的二類下等貨。
妙就妙在,當他真的偷偷開缸清積碳回來,車子就撞了邪似的,開始百病纏身。那些父親的老生常談,多得是沒科學依據(jù),被后輩笑話,但總能碰上那么一兩回能用事實把你按在地上摩擦,再摩擦。不服也沒辦法,誰叫他是你爸。
![]()
相比之下,和丈母娘之間的代溝有時來得更痛快些。
“小伙子你開大眾可娶不了我家女兒”,雖然那是臺途銳。
“做司機一個月掙多少呀”,雖然那臺埃爾法是自己的。
“哇,你這臺跑車不便宜吧”,雖然那是吉利美人豹。
若真如此,為了能順利取走老婆,你大可向丈母娘保證,婚后會送她一臺連科比都坐得下的大奔以表孝心。
![]()
![]()
前幾天,iPhone相冊里“過去的今天”功能提醒我,距離我家皇冠報廢,已經(jīng)過了整整三年。
那是臺1993年的皇冠JZS133,與我同歲,自報廢后我爹就從未主動提起過它。倒是我,失去方知情深,一直后悔沒來得及親手開一次它。
![]()
我爹開車已有三十余載,從未聽他說起對哪臺車特別迷戀,特別有感情。自小的印象中,只記得他對那些當時得不到的車感興趣,當中的一些等他后來真的擁有了,便一轉(zhuǎn)眼徹徹底底忘卻了熱情,更不必說那些已經(jīng)被他賣了的車。
但要說他是個不愛車的人,又是欠妥的。
他能為了找防撞杠上一小塊缺失了的鐵網(wǎng),在陳田逛到中暑,一籌莫展之下最后到五金店買原材料,回家自己剪裁,噴漆,再安到車上。我雖口口聲聲愛車如命,卻時常懶得整個月都不洗一次車,三元催化劑爛了每每踩油門都叮當響,也能拖到年審前才不得不去修。
作為“開賽車里最會寫東西,寫東西里最會開車”的人,韓寒在《零下一度》里曾寫到:
“沒有代溝的時代是不發(fā)展的時代。為什么要填平?要么你被父母同化,要么父母被你同化。你以為填代溝是填陰溝啊?”
![]()
基于此,我想30年后,我是否也會對著兒子說,汽油車早就被淘汰了,然后回過頭拿出工具箱,獨身一人到地下車庫里給我那臺老雅閣換火花塞。
正如從前我不懂為何父母會將《上海灘》看完一遍又一遍,現(xiàn)在的我認為電影史上最精彩的表演,是周潤發(fā)在《英雄本色》里“失去了的東西要自己拿回來”那一段。
![]()
當年張國榮在文華東方縱身一躍,我也看不明白為什么有歌迷心碎到欲隨他而去,直到他那首《當年情》成了我在夕陽余輝下開車最喜歡聽的歌。
或許那些和父母間說不通,道不明的價值觀,年輕時是一條溝,長大后是一條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