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AMG?是一人一機?是V8,還是機械增壓?其實都不是。它是AMG工程師對發(fā)動機性能的極致追求。那么,號稱40萬就可買到的AMG A35L,能否對得起AMG的名號?
動力——極限壓榨
曾開過幾次奔馳S63,V8發(fā)動機啟動時的低吼,不禁讓人膽顫。在試駕過程中,筆者也從未將油門踩盡。雖然閱車無數,但面對如此強悍的車型時,還是會忌憚三分。配合上AMG SPEEDSHIFT增強版7速自動變速箱,中途加速堪稱狂暴。用“西裝暴徒”來形容S63其實再好不過。
而A35L呢?沒有了V8,也沒有機械增壓。用的只是一臺2.0T代號M260四缸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確,原廠306Ps的動力也絕對可以秒殺一眾同級對手。但打開發(fā)動機艙蓋時,便可發(fā)現其中的端倪。曾經打開過AMG A45以及S63的前機蓋,明晃晃的AMG工程師簽名標簽代表著AMG對性能的態(tài)度。而A35L卻缺少了這一元素,讓人甚是遺憾。
除此之外,這臺調校過于家用的變速箱也成為了拖累A35L性能的重要因素。升擋很積極,降擋卻多了幾分猶豫,除非用換擋撥片,才能找回一些自信。它可以開得很快,但如果想要“爽”的體驗,只能切換到S+模式,輔以撥片換擋,才能感受到最佳體驗。
而同價位的奧迪S4,原廠用的便是3.0T V6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素車354Ps。乍一看,和A35L區(qū)別不大,但這臺3.0T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后期改裝潛力巨大。花高價刷ECU,甚至可以讓奧迪S4跑進百公里加速3s的成績。而A35L 2.0T原廠已十分接近極限,幾乎無改裝潛力,而這也成為了許多車友唾棄A35L的原因。
車內——軸距加長是原罪
用國外網友的話來說,AMG的后排就不該坐人,尾箱也是個累贅。論設計感,A35L其實一點不差,畢竟奔馳在內飾上的造詣,絕非一般車企能趕得上的。即便是A級,內飾也完全可以碾壓同級大多數車型。但在軸距加長后,一切都變得“特供”起來。AMG的后排,可以壓抑,坐墊可以短小,因為它是一臺追求極致的性能車,而不是中庸的家用車。
裝配——低級錯誤
雖然A35L已國產化,但更多的是組裝。猶如十幾年前的CKD生產方式,核心零件進口到國內,再由北汽進行整車組裝。而在裝配的質量上,也發(fā)生了不少插曲。尤其是三月份的“發(fā)動機水管裝反”事件。雖然奔馳進行了秘密緊急召回,但仍有不少已提車的車友中招。對于一臺發(fā)熱量巨大的2.0T發(fā)動機而言,散熱的作用不言而喻。
底層邏輯——AMG標識太耀眼
如果A35L不貼上AMG標識,大概率會成為一臺熱門車。2.0T原廠動力306Ps,雖然百公里加速僅需4.9s,也可以超過絕大多數同級車型。但問題的根源在于,它有AMG的光環(huán)。AMG在各項賽事上均所向披靡,即便是寶馬和奧迪,也要怕它三分。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和A35L這個“特供”味道十足的AMG風馬牛不相及。它確實有不俗的性能,但和原汁原味的AMG相比,還相差甚遠。
A35L的背后
從A35L的背后,可以看出,奔馳已在追求利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個集團若想延續(xù),不追求利潤是不可能的。而A35L便是過分強調效益的一款產品,硬塞的AMG屬性,讓它在一眾性能鋼炮面前抬不起頭。你可以說,這是有AMG風格的一款小車,但不能說它就是一臺AMG!
寫在最后
梅賽德斯奔馳在賽車領域的技術很強,這無可否認。但對于A35L,無論是改裝的潛力,還是價格,都不如同級競爭對手。不禁想問,奔馳這么做,真的對得起曾經奔馳“The best or nothing.”的承諾嗎?
本文為汽車觀察家原創(chuàng),如有抄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運營人員: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