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guān)外,金子山前,此時已經(jīng)滿眼是云高氣爽,紅葉漫天的深秋景象。
從夕陽西下的古棧道、石筍峰、仙峰觀轉(zhuǎn)過來,在古香古色的劍門古鎮(zhèn)隨處選家燈籠初紅、豆湯正燙的館子,點齊諸葛出征、張飛賣肉、姜維守關(guān)、三分天下等華麗麗名頭的豆腐菜,再要兩瓶與葉同紅的五糧好酒,便可以牛哄哄地對幾位遠客吹,只有到這關(guān)上點上這酒菜,才真是酒也有了,菜也有了,故事也有了。
劍閣一縣,群山巍峨。尤以兩劍山七十二峰為最,刀削斧劈,千仞壁立,東臨嘉陵江,西接五指山,綿亙一百余里,《蜀道難》中所謂“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便是腳下這塊峰巒如聚,松濤如怒之地。
![]()
雖是兵家必爭,卻是百姓難養(yǎng)。放眼四望,七山一水二分田,沒有辦法,咱的祖輩只好依山傍坡種些不擇地而生,不必水而長的黃豆、高粱、芝麻等雜糧,誰曾想這片山區(qū)的石沙地質(zhì)土壤干燥,透風良好,反倒成就了大豆蛋白與脂肪含量雙雙奇高的劍門豆子。
這是一粒有故事的豆子。
夾一塊肉汁煮透的熱豆腐,哈兩口氣送進嘴里,熱辣鮮香。與遠客們碰一杯,便迫不及待地用劍閣土話拉開了劍門講壇。
傳說古時候離關(guān)口不遠處的火飛山下有戶農(nóng)家,老兩口辛勤勞作,帶大了兩個兒子。老兩口過世后,大兒子娶了媳婦便與小弟弟分家另過。山里人家土地不多,強勢的哥哥占了些肥田,做弟弟的自然只好去開墾山地荒坡,種些玉米、黃豆。
長期在山里刀耕火種的他,經(jīng)常熱心幫助那些更辛苦、更勞累的樵老與牧童。
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弟弟在破屋里燒黃豆稈子取暖,秸稈上殘留的零星豆子遇到火燒膨脹爆裂,散發(fā)出濃郁而溫暖的豆香。勤儉的弟弟把它們收集起來當作頓頭吃,吃了烤豆腹脹氣,難免要放屁。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弟弟的屁是不同尋常——味有馨香,余韻繞梁,經(jīng)過樵老、牧童與秀才、鄉(xiāng)紳的口耳演繹,遂有“香香屁,屁屁香,金不換我流芳芳”的兒歌流傳開來。
這或是已知的最久遠、最綿長,而又最富有生活趣味的劍門豆子初生香了。真正讓劍門豆子香氣四溢、香飄四海的,當然有兒歌傳說中的勤勞,更有當代劍閣人的智慧。
他們以豆為媒、撒豆成兵,炒、炸、熘、燒、燉、蒸、氽、拌,耍出十八般武藝,端出了香噴噴、辣滋滋、耙嚕嚕、熱騰騰、濡錚錚的舌尖上的劍門關(guān)。
端起老酒,往古鎮(zhèn)里一望,這些店家案面擺的、籠里蒸的、鍋里燉的、罐里鹵的,全是豆腐:炒豆為佐(佐酒或佐料),吃的是香;磨豆為漿,吃的是鮮;打鹵為花,吃的是嫩;擠壓為腐,吃的是變;晾曬為干,吃的是韌……劍閣人引劍門七十二峰之含鈣礦泉水,拉通了豆子本身富于變化的五種形態(tài),在色澤白、質(zhì)地嫩、韌性強的劍門豆腐上精雕細作,呼啦啦地捧出一百八十道以味娛人、以色引人、以形誘人的“軟豆腐硬菜”!
其間,雪山豆腐是由生魚片和嫩豆腐和合而成,咸香爽口,滑嫩無比;牛筋豆腐系鹵豆腐干涼拌烹制,色澤紅亮,韌勁十足;而懷胎豆腐則形似母兔,兔肚子是雞蛋包豆腐、豆腐包肉餡,層次分明,讓人不忍舉箸;黑豆麥仁粥、綠豆豆花羹、百合豆糕皇等更是各色食材共同奮“豆”的時尚味道。
這幾年,國家鼓勵發(fā)展文旅產(chǎn)業(yè)并大力推進萬眾創(chuàng)新,生長在三國文化核心地帶的劍閣人以文化興菜,以歷史助菜,在劍門關(guān)及周邊古道、關(guān)隘戰(zhàn)斗過、生活過、甚至路過的古人如劉備、孔明、陸游及他們的故事紛紛入了豆腐菜的題材。
三結(jié)義、八陣圖、草船偷箭、細雨劍門等新鮮菜式被陸續(xù)開發(fā)出來。
朋友們聽我把酒神侃,意猶未盡,便呼吁再上一道“三結(jié)義”瞧個新鮮,這真是不看則罷,一看嘆為觀止:這道甜品巧在取黃豆、綠豆、黑豆三色軟糯豆腐,糅桂花、蜜餞、玫瑰三味,三邊羅列作劉關(guān)張之象征;又以胭脂蘿卜雕花為粉紅桃園;中間擺盤也妙,結(jié)義臺上若有酒壇傾倒,古井之旁宛見云蒸霞蔚,四色新而三味呈,令人賞心悅目、浮想聯(lián)翩。
一粒豆子百樣吃,擁有著如意手與豆腐心的劍門關(guān)人,奪天之巧,匠心獨運,把豆腐這道“尋常百姓菜”作成了更時髦、更美味的“江湖帝王饈”。
背靠雄關(guān),筷夾豆腐,吹吹晚風,再飲一杯老酒,想想曾經(jīng)威風凜凜的甲士、金戈,恍然大悟:出產(chǎn)豆子的劍門大雄關(guān)必定會產(chǎn)出天下聞名的小豆腐!
不是么?雄關(guān)、甲士、金戈、鐵馬,他們與豆腐,一剛一柔,一陽一陰,一黑一白,渾若太極,必然相生。美味,從來都是畫龍點睛的旅游之蕊與產(chǎn)業(yè)之花。
此身合是詩人未?為嘗豆腐入劍門。
地址:成都市武侯大道三河段428號
“那些商業(yè)leader”投稿與合作熱線
徐姐姐:1862832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