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威馬董事長兼CEO沈暉寫了封《威馬家書》,以振威馬人的士氣。標題是“home letter”,按照國際慣例,表面上給“自家人”看,實際是給外界的“公開信”——
畢竟正值百億融資后的風口,聊一聊夢想,向投資者表一表決心,大家都這么玩,從“home letter”的副標題,我們就能夠初見端倪——敬畏投資者的每一分錢。
當然了,這遠不是目的。
因為10月初是個恰到好處的時間節(jié)點,一方面給員工們打勁兒,向投資者傳達“你們投的錢不虧,穩(wěn)??!”;另一方面是為明年上市科技板塊來一波“造勢”;
而實際上,還有一層目的是為平息10月5日威馬EX5自燃事件所帶來的輿論風波。威馬真正做到了“一書三吃”。我向來對威馬的公關和營銷部感到欽佩,哪天他們不造車了,搞搞傳媒,沒準兒也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但估計威馬官方也沒料到。
這10月份還沒走完,威馬EX5就接連發(fā)生了四起自燃事件,甚至引得官方發(fā)出了“緊急召回令”。
在講這一事件前,讓我們先回顧下今年5月份威馬EX5-Z的新車發(fā)布現(xiàn)場,官方宣稱自家威馬是業(yè)內極少數兼有自己的整車制造廠和自己的電池包制造工廠的企業(yè)。
也正是基于這基建屬性,他們才能對電池的輸出嚴格把控,才能作出“電池終身質?!钡某兄Z。
而這一次次自燃事件,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由于電芯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混入了雜質,導致動力電池產生異常析鋰——說到底,終究是威馬在審查方面大意了。
回歸事件之初。
今年10月,福建省邵武市投放80輛威馬EX5作為新能源出租車使用。10月5日,一輛停放狀態(tài)的威馬EX5在市內道路旁發(fā)生自燃,火勢迅猛;緊接著在10月13日,一輛EX5在充電時起火自燃,整車處于報廢狀態(tài)。
兩起事故發(fā)生后,福建邵武市交通運輸局立即宣布,暫停威馬電動出租車的運營。
同時威馬官方也公開回應,初步調查鎖定是電池原因,并提出更換高質量寧德時代電池的方案。
但令人無奈的是,就在官方回應不到一個星期后,江蘇省泰州市的靖江街,又有一輛威馬EX5發(fā)生起火自燃事件。
事故發(fā)生時,車輛周圍地面上有干粉滅火器噴灑后的遺留物,同時伴隨不間斷的濃煙冒出。
你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
10月27日21時左右,一輛威馬EX5在北京海淀區(qū)北四環(huán)西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內發(fā)生爆炸起火。
火勢洶涌,濃煙滾滾,根據現(xiàn)場反饋的圖片,我們能夠看到,車輛的前門框已完全燒毀,車尾與底盤冒出的濃煙足有數層樓高。
值得慶幸的是,公安、消防部門及時出警,事故才很快得到了處理,未造成人員傷亡和其它財產損失。
10月28日清晨,威馬官方給出了下述回應:
10月28日,下午2點,威馬發(fā)布公告,決定即日起召回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9月23日期間生產,裝備了電芯型號為ZNP3914895A-75A的動力電池的部分2020款威爾馬斯特電動汽車,共計1282輛。
根據技術分析和反復驗證,威馬確認起火原因是由于電芯供應商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
而公開資料顯示,威馬的電池供應商也相對較多,譬如寧德時代、浙江谷神、蘇州宇量、天津力神等等。
至于本次引發(fā)起火的電芯來自于上述哪家供應商,還要等待官方進一步披露相關消息。
但無法否認的是,一個月內“四連燒”,皆涉及到電池問題,這必然會引發(fā)廣大用戶對于電池安全的擔憂。
同時威馬也將被輿論架在火堆上烤,好在它及時聲明自身問題,并表示擔起責任。
要知道,接連不斷的自燃事件無疑嚴重影響了車友們的出行,也令新能源車主們坐立不安。
最糟糕的是,伴隨輿論的發(fā)酵,人們將再度對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產生“信任危機”。
但民眾們擔憂歸擔憂。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新能源車卻是2020年汽車領域當之無愧的“團寵”。
自四五年前開始,新能源汽車的門檻降低。國內一大批造車新勢力,像如今抖音短視頻工作室一樣浮出水面。
他們帶著夢想肆意裸奔,其造車態(tài)卻如同薛定諤的貓——你永遠猜不透他們到底會不會量產。
有人靠著概念車搞出個大新聞,接著銷聲匿跡,像倏忽即逝的流火;有人踩著一地雞毛,用真誠的眼神向你訴說夢想,然后理直氣壯的沒車;有人孤注一擲,縱使功敗垂成;有人則壓根沒想成,撈筆錢就跑著實刺激……而在這個兵荒馬亂的領域里,弱小就是原罪。
如同下餃子一般的造車新勢力遭遇了一波大浪淘沙,但凡無用的咸魚基本永不得超生。
在這數不清的失敗與失敗待定中,有人也頂著壓力,踩著尸骸,走上了馬太效應的正循環(huán)。
前有蔚來、理想與小鵬會師美股,他們背后,有的有政府站臺,有的有大餅加持,三人懷揣實績與夢想昂首闊步邁向資本主義的“韭菜地”;
后有威馬9月完成百億融資,10月啟動上市宣言,成功加入強者恒強的新能源國產第一序列。
但這光輝璀璨的背后,接連發(fā)生的安全問題卻為全行業(yè)敲響了警鐘。
尤其近年來,政府送東風,新老車企紛紛加快電動化進程,產銷量持續(xù)走高,證明其市場認可度也在相應提升。
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新能源,其受眾程度正肉眼可見的擴張,但伴隨而來的,卻是頻發(fā)的起火事件。
由此可見,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安全顧慮是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作為多起起火事件的始作俑者——新能源車的電池安全。
如果解決?我認為首先自根源入手,加強背后的科技支撐,以尖端科研來保障電池安全;其次,加大安全標準的審查力度,從物理層面,直接限死不合標準的整車與動力電池;隨后,針對新能汽車事故展開專項調查,向國際展開信息共享機制的研究;最后,加強政府監(jiān)管,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三包”、“召回”等制度,以緩解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顧慮。
賈新光先生說:“電池的安全焦慮,主要是電池的起火、爆炸。目前相對來說,磷酸鐵鋰比較安全,但是能量密度小一些;三元鋰能量密度高,但是容易起火。
為了提高電池安全性,首先要提高電芯的質量,減少內部短路;其次是加強電池的技術監(jiān)控,防止溫度過高,及時阻斷電路;第三要正確充電;第四要防止電池磕碰。
現(xiàn)在都寄希望于固態(tài)電池(沒有電解液,所以不容易燃燒),但是目前沒有突破性進展?!?/strong>
不過伴隨時代的日新月異,難關也終有被攻克的一天,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