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和中秋都在一起了,你卻還是孤單一人”,由于今年的國慶和中秋節(jié)難得地聚在了同一天,所以網(wǎng)上又多了一句讓單身狗扎心的話?!半p節(jié)同天”雖然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但一般至少相隔10年以上才會有一次。
難得的“雙節(jié)齊聚”,加之這是2020年最后一波節(jié)假日,以及上半年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強烈壓抑,使得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在外地的都想回家看看、在家的都想出去走走,堵車高峰自然隨之而來。
對于這座“峰”的“高度”,我個人是深有體會。我大概是9月30日晚上10點左右出發(fā),兩個人換著開,中途幾乎“車不停輪”。令人頭疼的是,直到10月1日下午5點10分時(出發(fā)已接近20小時),我們才行駛了271公里,平均時速僅14km/h左右。隔壁王師傅被老婆追著打時跑起來的速度,可能都比這快點。
這并不是我第一次在國慶或春節(jié)這種高峰時期出行,但這次堵車的情況最為嚴重,當時我歪頭坐在車里,看著前方一片閃亮的尾燈久不移動,一種名為絕望的感覺從心底滋生。我看過很多次車展,但沒有任何一個有這場露天車展震撼。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堵車的經(jīng)歷,在大城市上下班高峰、節(jié)假日高速路上,堵車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什么會堵車?難道就沒有辦法避免這一情況?
我個人覺得堵車有兩點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某條公路上往某個方向車流量大,這是發(fā)生擁堵的基礎條件,舉個例子,每次長假時,深圳、廣州地區(qū)往北的高速幾乎必堵,就是因為很多人要返回湖南、江西等甚至更遠的省份。直接原因我覺得城市道路和高速不一樣,城市道路主要是紅綠燈多,而高速道路在于交通事故。
在車流量大這一根本原因的基礎上,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概率會增大,比如慢慢蠕行過程中駕駛員錯將油門當剎車、加塞未判斷好車距等小的操作失誤都易造成交通事故,而一旦發(fā)生事故,兩車或多車就得停下來等待處理,以致這些車后面的車輛需要變道至通暢的車道,加劇擁堵,甚至原地不動。此次回家之旅,我就目睹了幾場事故,其中更是眼睜睜看著旁邊車道的一臺車誤掛倒擋把后車撞了。
此外,我覺得誘發(f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另一點因素在于某些路段的突然限速。我國高速公路限速120km/h這個概念傳播甚廣,可能很多小朋友都知道,不過,假如你一直保持120km/h行駛,過陣子可能會收到幾條超速的短信通知,因為有些路段限速100或80km/h,甚至更低。這類較低的限速往往出現(xiàn)在下坡、連續(xù)彎道、隧道前后、正維護的路面等地方,因前車由于限速突然降速,而后車因為疏忽未及時剎車而追尾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希望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高速統(tǒng)一限速120km/h,大家都簡簡單單。
當然,有些路段之所以限速低,可能當初設計時有自己的考慮,但就我個人體驗而言,真的感覺沒太大必要,因為高速的彎道和下坡路都不會很急,都比較平緩。甚至,120km/h的限速都可以往上提一提。當然,我也知道這并不現(xiàn)實,因為國內(nèi)的高速公路都是以限速120km/h的標準建立的,而且高速涉及的群體太廣了,出于全面考慮、穩(wěn)妥選擇,提速可能性不大,但我是真的非常希望統(tǒng)一限速120km/h,只是這一點完全實現(xiàn)也很難。
后車引擎蓋撞擊變形、冷卻液漏一地
事實上,在返程期間,懂哥也經(jīng)歷了一場事故:被追尾了,所幸沒有人受傷。雖然駕齡接近10年了,開過坐過不少次車,但這還是我第一次親身經(jīng)歷交通事故,實話說:怪嚇人的。當時我坐在副駕駛,前車突然減速至幾乎剎停,我姐也急忙剎車,前面沒撞到但還是被后車追尾了。高速發(fā)生事故的處理其實也不復雜,打雙閃、放置三角警示牌后盡量先將人員轉(zhuǎn)移至應急車道,然后報警,相關(guān)人員會詢問車輛損壞、人員安全情況,確認是否需要拖車和救護車,再根據(jù)情況相關(guān)人員以及交警會到場處理。
說實話,拋開時間長短不談,在高速開車要比擁擠的城市開車輕松點,因為你需要時刻注意路線,轉(zhuǎn)彎掉頭得注意提前變至相應車道。而在高速路上,筆直向前開就行了,注意下什么時候向右變換到車道就行了。生活中,我們常聽說“開車慢點”這種話,其實在高速,在限速內(nèi)的“快”并不是事故發(fā)生的主因,如果注意與前車保持的車距以及車速變化、變道確認好旁邊車道沒車,基本上不會發(fā)生事故。
好了,這次就和大家聊這么多,最后,祝大家永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