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先是供品,再是食品
月餅,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
月餅一詞,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可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月神,又稱月光娘娘、太陰星君、月亮嫲嫲、月姑等,因為是女性化的神,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民俗。后來,基于團圓與美滿的幸福期待,中秋節(jié)吃月餅、賞月亮成了中國南北各地的共同習俗。
精雕細琢的餅,這樣吃才健康
要鮮食,月餅保質期短,容易變質,千萬注意保質期。要少食,月餅含油脂、糖分較多,應注意適量,過多食用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要慎食,注意蛋白質、脂肪、糖、淀粉和膽固醇的攝入量。
五類人群不宜食:患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人,嬰幼兒及老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者,脾胃虛弱的人,體質偏熱的人。
月餅 + 茶,正是天然好搭檔
傳統(tǒng)月餅配鐵觀音:傳統(tǒng)月餅重糖重油,雖然餅皮薄,但內餡飽滿實在、配料極為講究,所以吃起來特別膩。搭配帶花香的、有清香味的茶,就有解膩之功能。
臺式月餅配烏龍茶:外皮酥松香滑、皮餡分離、口感清爽的臺式月餅,則可考慮搭配各類烏龍茶。蘇式月餅搭配茉莉茶:酥松香脆、含油量多、糖味特別重的蘇式月餅搭配清香的茉莉花茶,口感會比較好。
日式或歐式蛋糕類的餅皮,或冰涼雪餅搭配涼飲則更適合。碧螺春綠茶、龍井等搭配糕點或甜品也能減少甜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