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第一次嘗試了連續(xù)3小時不停嘴的超長直播,真是累的夠嗆!直播期間有一個車友提問“氧傳感器”是啥?有幾種?于是我簡單回答了一下這2個問題。氧傳感器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檢測氣體當中氧氣成分的濃度的傳感器。
在汽車上,氧傳感器的作用就一個:檢測尾氣當中氧含量的高低。如此就能知道發(fā)動機的燃燒狀態(tài)了。氧傳感器的檢測信號進入電腦后,就成為發(fā)動機“穩(wěn)定空燃比”的依據。
通常汽車上有2個氧傳感器,分別叫“前氧傳感”和“后氧傳感”。前者的任務就是上述的給發(fā)動機“穩(wěn)定空燃比”提供參數依據,而后者的作用,則是用來檢測三元催化器的好壞狀態(tài)的。(如果“前氧傳感”和“后氧傳感”數據完全一致,那說明三元壞了)
長時間怠速會不會導致積碳?
從“空燃比”說起!
關于氧傳感器我們就不去深入了。今天寫這文章是因為通過氧傳感器,然后涉及到“空燃比”話題,因此聯想到了另一個一直以來爭議不休的話題:長時間怠速會不會導致積碳?其實關于這個問題網上的各類說法都有,搞得車友一頭霧水,但沒有一篇是真正講出原理的。
因此我覺得有必要認真的去闡述一下,好讓那些亂七八糟的言論盡早終止。要講清楚這個,首先需要再次普及一下空燃比的知識:所謂空燃比,就是空氣/燃料的重量之比。啥意思呢,比如說在燒杯里倒入1克的標準汽油,然后點燃,一直到燒杯里的汽油全部燒干凈,那么在整個燃燒過程中就消耗了14.7~14.8克的空氣。
你沒看錯!任何燃燒都需要消耗氧氣的,因此這個14.7~14.8就是“標準空燃比”了。(蘇聯和中國教材里寫的是14.7,歐美日本的教材里通常使用14.8),因此如果空燃比低于14.7我們就稱之為“缺氧燃燒”,而高于14.8則稱之為“過氧燃燒”。
長時間怠速,根本不會導致積碳
“缺氧燃燒”狀態(tài)下,因為缺乏氧氣,因此汽油就無法被徹底燒干凈,最終就會存在燃燒不充分的現象;反過來如果是“過氧燃燒”,因為氧氣過量,所以尾氣里的氮氧化物會增多,也對環(huán)境不利。因此汽車發(fā)動機一但熱機結束,水溫達到工作正常溫度后,電腦會命令發(fā)動機將空燃比往1.47~14.8靠,以此來保證尾氣的最干凈,同時三元催化器工作狀態(tài)最佳。
上述的控制原理我們把它叫做“閉環(huán)控制”。發(fā)動機從冰冷的狀態(tài)到“熱機”完成,一般不超過2分鐘。也就是說每天早晨你的車2分鐘熱車之后,發(fā)動機就已經接近“最佳空燃比”狀態(tài)了!(通常怠速工況熱機空燃比標定在14附近)因此我們知道,怠速并不會導致汽油燃燒不充分!所以“長時間怠速使得燃燒不充分而積碳”的說法,壓根就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胡說八道!
真正會讓發(fā)動機處于“空燃比偏低”狀態(tài)的操作,其實是“地板油”!因為空燃比降低到12.5左右時,發(fā)動機的功率和扭矩性能達到巔峰狀態(tài)。所以我們玩命地板油急加速的時候,發(fā)動機的電腦會“暫時把環(huán)保扔一邊”的!這時候氣缸里才會存在燃燒不充分的情況(因此經常性“大腳油門+大腳剎車”的開法,到是真的會導致積碳加?。?/p>
又是機油!怠速時,機油結焦嚴重!
通過原理論述,我們終于知道,長時間怠速壓根不會有任何的燃燒不充分問題發(fā)生。因此長時間怠速,氣缸里壓根不會因此而導致積碳!那么長時間怠速會帶來什么不好的后果呢?——其實長時間怠速引發(fā)的問題,是“進氣道結焦”,而不是積碳!我說過:結焦其實主要是有機油引起。機油在高溫下結焦從而變成了結焦。那么機油從何而來?
很簡單,是曲軸箱通風(PCV)系統帶來的機油蒸汽。我們知道,發(fā)動機運轉時,進氣管的真空會產生吸力,將曲軸箱里的機油蒸汽吸入發(fā)動機內一起參與燃燒(這是為了環(huán)保所需),而發(fā)動機進氣管的真空度越高,吸力就越大!
發(fā)動機怠速時,也是發(fā)動機進氣管真空度最高的時候,因此怠速工況時,發(fā)動機PCV系統的吸力是最大的狀態(tài)。從曲軸箱里吸出的機油蒸汽也越多,因此機油油污在發(fā)動機進氣系統里沉積的速度也最快,結焦速度顯然也大大加快了。
因此,發(fā)動機長時間怠速沒任何好處不說,還白白燒油。這也是為何如今自動啟停系統越來越普及的原因之一。好了,今天的知識就科普到這里了,思維跳躍不停歇,知識科普天天約,我是大虎悠!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