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圍內的車展經濟,只不過是行業(yè)整體下滑的一個犧牲品。很不幸,放棄和減少參展,是最容易做出的削減成本的決定之一。
文/《汽車人》黃耀鵬
今年3月初開幕的2020日內瓦車展,拖到最后時刻才由官方宣布取消;而日內瓦2021年的車展,在6月29日就已經確定“涼了”。雖然人們愿意相信,今年晚些時候疫情將會平息,但原因不在這里,而是因為沒錢了。
主辦方危機
主辦商缺錢。日內瓦車展舉辦地Palexpo展覽中心的地皮和建筑所有權屬于日內瓦市政府,負責運營的Palexpo SA則是私有企業(yè)。而2020年車展取消的時機“幾乎是最差的”,主辦方所有的投資都已花出去,參展商當然也是如此。
這些旨在布展和邀請客人的成本,無法撤回。部分車企參展商雖然試圖向主辦方索賠,但后者辯稱,瑞士聯(lián)邦基于公共衛(wèi)生安全下達的命令,屬于不可抗力。
結果是Palexpo SA遭遇的危機接近“災難級”。公司CEO桑德羅·梅斯基塔(Sandro Mesquita)面對本地媒體也承認這一點。他稱,如果今年9月前無法找到資金,公司將會面臨破產清算。
不過,在5月份,該公司拒絕了日內瓦官方給予的1770萬美元貸款。據悉,Palexpo SA無法接受貸款的附加條件:主辦權和車展概念主題的對外分享。該條件被認為觸及了公司的核心利益。
促使Palexpo SA拒絕貸款還有一個因素:客戶們大多不愿意在2021年應邀前來。這是該公司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的信息。客戶們表示,“可能更愿意參加2022年的車展”。當然,前提是日內瓦車展不會像法蘭克福車展那樣易地舉辦。
王小二過年
疫情當然是短期決定性因素。目前影響力比較大的車展,今年只剩下“北京車展”僅是推遲而未取消。
更為關鍵的是,即便沒有疫情因素,奔波于全球各大車展,對車企來說,也漸漸變得不劃算起來。
在2019年,從年初的底特律,到日內瓦,再到法蘭克福,年尾到了東京車展,都有點像王小二過年。會展經濟不行了,不是受緊縮時代所累,而是在信息傳遞變得廉價之后的副產品。撲向東京車展的老記們,都失望地感慨,“國際車展”都快變成“國內車展”了。繼日企不買法蘭克福的賬之后,輪到歐企不買東京的賬。
全球汽車產業(yè)不是江湖,至少在參展上門戶之見不多。但參展的價值被日益看低,倒省了遠途路費和布展費用。6年前跨國企業(yè)們參加五大車展的熱情還洶涌澎湃,眼見短短幾年間,盛景不再。
車展是如何走下坡的
倒退5年可不是這樣。美國一位市長如此評價會展經濟:如果在我這個城市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上撒美元。
會展經濟低投入、高產出、無污染,關聯(lián)帶動效應強。不僅是專業(yè)布展公司能拿到訂單,服務、交通、旅游、廣告、餐飲、通訊、酒店都能跟著賺一波。人們認為會展帶動的投入和收益比值為1:9。更妙的是,會展本身是城市名片,歷史悠久的大規(guī)模車展更是如此。全球著名都市,無一例外都是“會展城市”。
這一規(guī)律在中國同樣奏效,以至于幾乎每個一二線城市,都有了自己主辦的車展,而且無一例外,都是“國際車展”。
而經濟不會永遠一往無前地直線發(fā)展。市場增量時代見頂之后,“內卷”就變成經常被提及的詞匯。落實到汽車行業(yè),就是存量爭奪進入白熱化。
當市場占有率和當季銷售報表,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暫時看不到明顯商業(yè)前景的自動駕駛、車聯(lián)網、氫能源、共享經濟,都不可避免地暫時步入低潮。惟一有成就的“電動化”,則是因為各國政府牽頭制訂各種扶持政策和提供慷慨的補貼。
只要疫情余威仍在,就會阻止補貼完全退出;但同時,疫情也將油價打翻在地。后者讓電動車的競爭力變得空前可疑。
更不要提疫情導致的經濟停擺和消費意愿減退。廠家沒有利潤,會首先從最容易縮減的開支入手,那就是勞師糜餉的會展。
有意思的是,新經濟模式并不直接摧毀會展經濟。CES展上人頭攢動,與車展人氣下滑,形成反差。年景欠佳的時候,花費不多卻能滿足科技“嘗鮮”胃口的玩意,順理成章地走紅。這在經濟學上稱之為“口紅效應”。而花費較多的換車,則被口袋漸空的中產階級推遲。
在那些年齡低于35歲但已經擁有后代的“新中產”看來,購房和教育雖然更費錢,但也更接近剛需;而海外旅行和換車則屬于優(yōu)先級靠后的需求。
全球性經濟減速,是全球價值兩萬億美元的汽車行業(yè)無法創(chuàng)造出增量動能的根本原因。而在前沿科技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削弱了消費意愿。
全球范圍內的車展經濟,只不過是行業(yè)整體下滑的一個犧牲品。很不幸,放棄和減少參展,是最容易做出的削減成本的決定之一。
擁抱科技,仍有生存可能
不過,如果因此斷定車展沒戲了,可能也不盡然。雖然傳統(tǒng)車展的費效比日趨低落,但仍可能借助科技的力量另辟蹊徑??萍计髽I(yè)探求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下一個風口,可能是萬物互聯(lián)。
它意味著信息分發(fā)的快速和分散,每個潛在受眾,可以不受身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時間制約,方便地獲得信息。其背后是信息推送技術,即依據數字腳印描摹每一個受眾的習慣和喜好,為其量身打造信息。這不是未來,而是現實。
只要傳統(tǒng)車展仍能從容“恰飯”,主辦方就不會冒著風險去擁抱新技術。借助IoT(物聯(lián)網),人們無須抵達現場,就能從IoT展會上獲取足夠豐富的多維信息。這和現在的線上發(fā)布會,有著本質區(qū)別。因為前者的信息之豐富和直觀(使用VR和AR技術),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現實要求下,可能更受歡迎。這意味著,需要5G高速網、信息采集/傳輸系統(tǒng)的大規(guī)模投資。囊中羞澀的主辦方,可能暫時拿不出這筆錢。
無論經濟是否好轉,人山人海的古舊車展模式,與當前需求日益不兼容。所有車展主辦方,可能都需要走出舒適區(qū),用新方式贏得客戶和觀眾。(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