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今,官方微信公眾號總共才發(fā)布了9篇文章的眾泰汽車,最近一篇是6月23日晚上9時47分發(fā)布的。
誰也想不到,這篇文章是關于網約車出行平臺“眾車出行”正式上線的內容。
據稱,“眾車出行”于6月23日在杭州正式啟動,并將逐步進駐國內一二線城市,文末還附上了司機加盟方式,顯然還在搭建隊伍。
“眾車出行”與眾泰汽車,到底是什么關系?
負債累累、四面楚歌的眾泰,這次又在玩什么把戲?
“眾車出行”是何方神圣?
“眾車出行”姓“眾”,即眾泰的“眾”,加上又出現(xiàn)在眾泰汽車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讓人深度懷疑兩者是否有“親屬關系”。
這家公司非常神秘,企查查資料顯示,其全名為“杭州眾車出行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1月16日就已成立,注冊資本是1億元。
公司股東只有兩名,大股東是金飛騰,持股95%,小股東童斯亮,持股5%。高管也只有兩名,分別是執(zhí)行董事兼總經理金飛騰,以及監(jiān)事楊波,其余信息皆是空白。
從官方發(fā)布的內容看,“眾車出行”目前還處于招募司機階段,蘋果應用商店也只能查到司機版App,也就是說,目前消費者還無法體驗這個新冒出來的出行平臺。
金飛騰又是何許人也?
資料顯示他有7家關聯(lián)企業(yè),除了“眾車出行”,其余公司均與汽車、出行行業(yè)毫無關聯(lián)。
也就是說,關于“眾車出行”的來源,目前尚無消息。
眾泰很早就想做網約車,2018年與福特牽手成功合資組建純電動乘用汽車公司后,就一直謀劃入局,雙方于2019年9月28日各出資50%組建眾泰福特智能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網約車相關服務。后來,眾泰福特新能源合資項目進入停滯狀態(tài),網約車計劃也不了了之。
此次眾泰官方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眾車出行”上線消息,表明兩者之間多少有些關系。
2019年,眾泰汽車共銷售汽車21224輛,同比下滑近9成,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11.9億元。為此,眾泰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處理,戴上了“*ST”的帽子,成為“*ST眾泰”。
在債臺高筑的情況下,不排除眾泰轉戰(zhàn)移動出行市場,利用網約車消化部分庫存車、促進營收增長的可能。
既失先機 又遇寒流
然而,現(xiàn)在實在不是進入移動出行市場的好時機。
除了較早進入市場的滴滴、曹操專車,2019年是汽車主機廠集中進入網約車市場的高峰期,這一年之后,移動出行市場的競爭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
2018年下半年開始,就有長城、上汽、東風等車企瞄準了這個新興市場,抱著早到早占坑的想法,分別推出“歐了約車”、“享道出行”、“東風出行”。
到2019年,移動出行市場突然喧囂起來,三大汽車央企抱團推出“T3出行”,吉利聯(lián)合戴姆勒推出“耀出行”,廣汽集團聯(lián)手騰訊上線“如祺出行”,另外還有小鵬汽車的“有鵬出行”、江淮汽車的“和行約車”、一汽集團的“旗妙出行”,一時之間,市場多出了許多新面孔。
主機廠之所以集體抱住了網約車的大腿,是因為兩大原因:一個在車市下行背景下擴大新車銷售渠道,另一個是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改變現(xiàn)有收入結構,積累出行數據,為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奠定基礎。
雖然與新車銷售市場的負增長相比,網約車市場很爭氣地實現(xiàn)了正增長,但是增幅明顯在放緩。
數據顯示,網約車市場2018年交易規(guī)模為2942.33億元,與2017年(2291.93億元)相比,大幅增長了24.4%;而2019年的交易總額只有3044.13億元,同比只微增3.5%。
2020年的突發(fā)疫情,不僅讓新車銷售市場遭遇重創(chuàng),網約車市場也大受打擊。由于私家車出行更有安全保障,新車市場在5月份迎來了報復性消費,而網約車市場至今沒有完全恢復。以廣州為例,如祺出行、曹操出行的網約車司機表示,目前的專車訂單比疫情之前減少將近一半。
此時此刻,眾泰方才入局,不僅錯失先機,還遭遇疫情帶來的網約車市場寒冬,能有何作為?
與此同時,網約車市場已經“人才濟濟”,除了資格較老的滴滴、曹操,還有背靠金主的“T3出行”、“如祺出行”,而“眾車出行”目前還看不到任何靠山。
這種情況下,還在搭建網約車司機隊伍的“眾車出行”,倒顯得像是在玩過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