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中國社會與上世紀80年代初期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相比,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想當初北京這座城市被稱為“自行車”王國。而如今呢?北京地區(qū)汽車保有量就有660萬輛。
![]()
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消費水平也逐漸提高,原來一年到頭吃不上幾次的餃子,在年輕人看來,已經(jīng)有些“不知所味”了。
見多當然識廣。我們對于汽車的看法也有了許多變化。我們開始認識汽車,認識汽車歷史,認識品牌等等……
![]()
當今社會,任何事情都在變化,人民幣在不斷貶值,物價在一直上升。一套自住房對年輕人來說更是遙不可及。汽車在當今社會恐怕是最能彰顯我們個性的名片之一。這就造成了現(xiàn)在有一種趨勢正在流行。年輕人喜歡買一般人買不起的車或者買小眾車,總而言之就是大多數(shù)人不會買的車。
![]()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這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紐帶。在儒家思想中,搞對象有講究,可講究啥呢?門當戶對。字面意義解釋就是搞對象不要搞和自己身份差太多的。
剛才說過,汽車是現(xiàn)在年輕人能夠彰顯自己品味、身份的名片,那就必須上點檔次。前幾日,我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則推文,月薪6000元,貸款買車,想買丐版奧迪A4L,能否入手?其實,近些年無論是易車還是之家,類似這種幫選車的微博內(nèi)容有很多,大家共同之處在于“我要買車,但我掙得少,而我還必須要上檔次!”,這就是門不當,戶不對,那就必有困難。
![]()
相信大多數(shù)人會和這位求助的網(wǎng)友遇到一樣的困境。掙得不多,資金有限,卻看上了自己經(jīng)濟能力達不到的車型。這種時候,看來我們只有一個辦法,求助于父母。不過話說回來,中國人買車也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家庭的事情。所以,求助于父母并不丟人,也是很普遍的一個買車方式。
![]()
有了錢,就能為所欲為?現(xiàn)在看來,很多人是這樣的。大家紛紛購買一些“個性化”極強的車。比如我自己吧,月薪?jīng)]過萬,卻擁有一輛價值20多萬的車。平時可能還不顯,但在保養(yǎng)和上保險的時候,問題就出現(xiàn)了,這兩樣會一次性消耗我很多可支配金錢。這就要求我除去日常的花銷,一個月工資剩不下什么的前提下,我必須有憂患意識,時刻想著“該上保險了,省著點花錢”。這就造成我在其它方面的消費降低,生活的質(zhì)量提高不了。當然,或許和我不太會享受生活有一定的關系。
![]()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買了自己能負擔的起的車,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就會提高嗎?好像也不一定。雖然經(jīng)濟層面上,我們或許得到了一定的緩解,質(zhì)量可以更高,但是我們精神層面上得不到相應的滿足。我們每天都在開著一輛我們自己并不太喜歡的車,那感覺恐怕也會一言難盡!這不是矯情,而是我們必須要面臨的兩難之境。
![]()
社會在發(fā)展,人也在變化。并不是每個人都如孫猴兒那般瀟灑自在,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我們只是普通人,需要為了生計起早貪黑的奔波。汽車或許是唯少的幾個可以由著自己性子來的消費品。那么,您是否也會買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車型充門面?還是隨大眾,購得一輛普普通通的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