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路線圖
如果采取不嚴謹?shù)亩x,世界上第一份路線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60年。而在汽車誕生后,按照地圖規(guī)劃汽車行駛路線的先驅(qū)者之一就是蘭德·麥克納利,他在1904年出版了《紐約市及鄰近地區(qū)的新汽車路線圖》。
在GPS導航出現(xiàn)之前,駕駛者們駕車出行基本都要靠紙質(zhì)地圖和路線圖尋找駕駛路線,且每年都有出版商更新地圖和路線。隨著道路增加,路況逐漸復雜,現(xiàn)在幾乎所有人都離不開電子導航了。
第一條路面標記
如今,道路上畫了各種虛線、實線,還有各種樣式的箭頭以向用戶提供駕駛信息。很明顯,過去肯定有相當長的段時間,道路上是沒有任何標記指示你該如何駕駛汽車的。
普遍認為,第一條線是在1911年出現(xiàn)的。當時,根據(jù)韋恩縣公路局愛德華的建議,公路局在密歇根州特倫頓的一條道路上畫了一條中心線(如圖),用以區(qū)隔來往的車輛。
第一塊路牌
汽車出現(xiàn)之前就有道路,所以路牌自然就更早出現(xiàn)了。19世紀末期,自行車普及時就有路牌了,且隨著汽車出現(xiàn),路牌也逐漸變得普及。
路牌通常用來顯示此地到最近城鎮(zhèn)的距離,發(fā)展到現(xiàn)在,路牌可以顯示更多的信息,比如路況、警示信息、高速出口信息等。如今,電子路牌的出現(xiàn)也使得顯示信息變得更加豐富,甚至可以顯示實時交通擁堵情況信息。
第一臺測速相機
早期的汽車想要測速可不大容易,特別是探索汽車極速時,駕駛員需要駕駛汽車的同時盯著車速表并且做記錄,這是非常危險的。到1953年,蒙特卡洛拉力賽冠軍得主莫里斯·加特森尼德開發(fā)出雷達測速相機,專門用于測量他在賽道探索汽車極限時候的車速。
到60年代后期,測速相機主要用于賽車,到90年代,一些國家才開始將其應用在公共道路上,用于測試來往汽車是否超過限速。測速相機應用的早期,就遭到駕駛員們的反對,不過從安全的角度,有了測速相機的約束,道路確實變得更加安全了。
第一條限速規(guī)則
事實上,限速規(guī)則在汽車之前就已出現(xiàn)。1865年,英國的交通法規(guī)要求馬車等在城鎮(zhèn)車速不得超過2英里/小時,在鄉(xiāng)村車速不得超過4英里/小時。后來在1896年汽車誕生后,最高限速提升至14英里/小時。
比較有意思的是,德國的某些高速公路上沒有速度限制,車能開多快就開多快。我們國內(nèi)的最高速度限制在120公里/小時,算是比較科學的限速。有意思的是,最近以安全性著稱的沃爾沃汽車宣布計劃將旗下車型的最高速度電子限制在180公里/小時,避免汽車以更快速度行駛。
第一個紅綠燈
英國人約翰·皮克·奈特在1866年便發(fā)明了紅綠燈,這時汽車還沒有誕生。這種紅綠燈通過煤氣火焰來產(chǎn)生紅色和綠色燈光,由交通警察手動操作。由于這種煤氣紅綠燈在運作23天后便爆炸了,導致一名執(zhí)勤警察當場喪命,遂被取消使用。
在1912年,美國鹽湖城警察發(fā)明了電子紅綠燈,不過依舊是手動的。8年后在底特律,自動切換信號的紅綠燈誕生,這才有了現(xiàn)代紅綠燈的雛形,隨后逐漸發(fā)展至今的可根據(jù)交通流量自行變換的智能紅綠燈。
第一次車檢
最早的車檢要求是英國于1960年制定的,最初僅要求10年以上車齡的老車需要車檢,后來減少到7年。在國內(nèi),7座以下的家用車可以6年免檢,僅需每2年領取一個年檢標識即可,還是挺人性化的。
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同,不同的國家地區(qū),車檢的要求也不同。在美國各地的要求差異很大,如阿拉巴馬州,馬里蘭州和內(nèi)布拉斯加州的車檢比較寬松,而密歇根州和佛羅里達州等幾個州根本沒有要求,即便是車身銹跡斑斑,能行駛就能上路。
車叔總結
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東西的出現(xiàn)都使得汽車與駕駛變得更加安全。無論是紅綠燈、路標、測速相機還是車檢,無一例外,都在各個層面迫使交通變得更加安全,這是出行的根本。也因此,車叔認為安全應是買車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對于安全性能相對較差的車型,可一定要注意“別買,聽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