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領導人在訪日期間前往北海道,參觀了豐田的氫燃料電池車“Mirai”,在汽車圈內外掀起了一波關于氫燃料電池的熱議。上至新華社,下至各路自媒體,似乎不討論幾嗓子燃料電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甚至在通常轉發(fā)“價值連城的養(yǎng)生知識,趕緊轉發(fā)爸媽”“這些小故事感悟太深了,最后一條絕了!”的親戚群里,葫蘆俠也見到了一條有關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微信公號文章——其主題大意是,我國花費巨資支持新能源汽車發(fā)展,鬧出無數“騙補”故事,最終卻走上了鋰電池的“歪路”。氫燃料電池才是最“偉光正”的發(fā)展道路,可惜現(xiàn)在讓日本搶先了……
這樣為某地方企業(yè)宣傳的稿件也迅速借勢……
資本對“風口”的追逐可謂神速。
雖說“一窩蜂”“隨大流”是人類通病,但這個毛病似乎在國人身上特別明顯。在氫燃料電池的熱潮中,少有媒體去探究,氫燃料電池,真的人畜無害、美好得像天線寶寶一樣么?
在豐田的口中,量產車Mirai所采用的氫燃料電池技術安穩(wěn)得跟平地走路似的——儲氫罐的主體部分沒有使用金屬。采用的是碳纖維+凱夫拉復合材料,除了狙擊步槍,一般的子彈都打不穿;在時速80公里的追尾實驗中,汽車受損非常嚴重,但沒有傷到氣罐。碰撞后取出氣罐,上面一點傷痕都沒有。
豐田從1992年就開始研究燃料電池汽車,首先要承認豐田在這方面確實技術領先,但如果仔細品味,這項技術目前并不像豐田宣傳的那么安全。
比如,儲存在車底的儲氫罐。最大壓力高達700個大氣壓。這是相當恐怖的事情,在這么高的壓力下,如果儲氫罐發(fā)生破損,哪怕儲存的不是能燃燒爆炸的氫氣,而只是普通空氣,也能夠造成如同重磅炸彈爆炸的效果——豐田說80公里碰撞沒事,那么100公里呢?120公里呢?
豐田沒說,至于沒說的原因,可以猜測……
做個類比,大貨車輪胎大家都知道吧,通常最多10個大氣壓。而這樣的爆炸,就能夠把成年人像紙片一樣吹上天,造成嚴重的死傷。
更可怕的是,氫氣是一種極易爆炸,且爆炸威力巨大的氣體。氫氣的爆炸極限十分寬泛,在濃度4%到74%的條件下均可能爆炸。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發(fā)生爆炸的福島一號核電站,就是因為反應堆中產生的氫氣發(fā)生了爆炸。
甚至僅僅一個氫氣球爆炸的威力,就能致人死亡!
按照豐田的說法,Mirai的儲氫罐上安裝了叫做“易熔塞”的閥門,車輛著火的時候,易熔塞會受熱熔化,強制性地排出氫氣。很難想象,怎么保證這個時候氫氣的火焰不會噴到旁邊的車輛,如果一時氫氣沒有燃燒,再遇到一丁點火星,那就是在公路上引爆一個燃料空氣炸彈的效果。
效果或許類似這樣,但背景不是天空,而是車輛和人員密集的街道……
“去年我們這有家賣氫氣球的家里三個氫氣鋼瓶爆炸了,他家和他家上面的頂層直接掀沒了……”網友的表述,夠不夠嚇人?
更可怕的是,誰能保證,類似鋰電池純電動車的“騙補”亂相,不會再次上演?豐田能夠不惜工本地打造出機槍都無法摧毀的儲氫罐,中國汽車廠家就一定能做到這點么?
現(xiàn)在一窩蜂地吹噓氫燃料電池,“彎道超車”的思想依舊未改,在氫燃料電池領域重蹈“騙補”覆轍并非不可能??纯雌珍J斯和聆風,再看看大街上跑的那些跟“老年代步車”差不多的國產純電汽車,到時候給你一輛這樣粗糙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你敢賭上自己的小命去開么?
實際上,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技術路徑之一,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中國制造2025》《汽車產業(yè)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等重要戰(zhàn)略綱要中,均被確認要大力發(fā)展。
氫燃料電池也并不是什么高新技術,世界上最早的一輛氫燃料電池車早在50年前就問世——在波音、通用和NASA的共同努力下,采用氫燃料電池作為動力的月球車在1960年代被成功研發(fā)出來,并于1971年跟隨阿波羅15號登上了月球。
▲在這輛名為Electrovan的原型車上,通用使用了氫燃料電池技術
之所以這一技術那么早就獲得部分成功,但卻并沒有在民用汽車上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就在于技術上的問題跟它的優(yōu)點同樣多。要讓一個如此復雜的,包括氣體液體和各種易碎精密結構的裝置大批量應用,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努力。如何安全制造、運輸、儲藏氫?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依然擺在面前,絕非中國人民振臂高呼,就能瞬間“超車”。
新能源汽車誰能笑到最后,只取決于一個因素——能量密度。液氫的體積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似乎優(yōu)勢很明顯,但除開前面提到的高壓儲氫的危險性,燃料電池、儲能電池、電動機這些動力系統(tǒng)的體積并不比發(fā)動機+變速箱的體積小多少。
與鋰電池純電動汽車、插電混合動力汽車等技術相比,氫燃料電池只不過是一個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就目前來說,鋰電池和氫燃料電池各有優(yōu)劣——究竟它們之中最終哪項技術能夠實現(xiàn)重大突破、成為未來的主流?就算是汽車領域第一流的專家也不敢下定論。
片面吹噓氫燃料電池、甚至因此放棄在鋰電池和混動技術領域的研究,朝秦暮楚的后果,只能是“門門懂樣樣瘟”。
葫蘆俠可以斷言,即使是豐田這樣相對成熟的技術,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進入中國。
其理由,且不說制氫工廠和加氫站的建設,在技術難度和安全上比充電站難上10倍不止;就說700個大氣壓的儲氫罐,按照我國現(xiàn)行法律,這樣的壓力容器屬于“特種設備”,需要定期接受質監(jiān)部門檢查方可使用,而且,“壓力容器”的操作人員還必須接受專業(yè)安全技術培訓并考試合格,持證上崗。
▼
試問,開個買菜車還要單獨年檢、駕駛員還要專門考證,有幾個吃瓜群眾經得起這番折騰?
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時代?還早著呢!
文章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