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臺車,你從沒有停車之后再回過頭望一眼,說明你選錯了。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選車時你最看重哪一點?請在品牌、外觀、內(nèi)飾、動力、底盤、空間、油耗里選。只能選一個,不能貪心。
選擇困難的原因大體有兩個。首先是不舍得,選擇了一臺車,就意味著會失去沒有被選擇的,而失去哪臺車完全取決于自己的選擇,這讓人感到壓力巨大,從而本能想逃離。其次是焦慮,如果自己沒有選到最好的,肯定會后悔為什么不選另外的,人們怕這種情緒,所以不敢選擇。
根據(jù)經(jīng)驗,把選擇過程變成分析過程,能有效克服選擇困難。開頭讓大家做的排除法,就是一種分析的形式。不知道選啥時,不妨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對于德粉來說,德系代表汽車工業(yè)的最高水準,非德系不買。買德系車確實能夠享受到前沿科技帶來的體驗,雖然有時要付出代價。也有人堅決抵制日系,即使不買日系等于放棄了一大批經(jīng)濟實惠的選擇,剩下的同級別產(chǎn)品少之又少,他們也在所不惜。只認單一品牌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就喜歡奔馳,覺得倍兒有面子,別人再說其他車好,他們也聽不進去。
對于外觀黨來說,無論是威武霸氣的剛硬線條,或是舒展流暢的曲面造型,還是獨具一格的俏皮設(shè)計,但凡是出彩的外形,他們就乖乖掏錢。他們要是看到類似雙門、敞篷、無框車門這種拉風的元素,就更走不動道。
比起外觀,有些人更注重內(nèi)飾,畢竟外觀是給別人看的,自己坐在車里也看不見,而內(nèi)飾則是朝夕相處,一上車就被它環(huán)抱的。上次廣州車展,一阿姨吐槽某二線豪華品牌的車內(nèi)飾真惡心,那種嫌棄的表情和語氣,至今還停留在我腦海。
渦輪黨追求更強橫的動力感受,他們喜歡一腳下去,動力迅速涌現(xiàn),推背感隨之而來的快感。自吸黨喜歡細膩柔順的動力,可以很準確的控制動力輸出是他們關(guān)注的點。當然也有人對動力沒多大要求,夠用就行。
底盤的風格多種多樣,有人喜歡硬朗運動的調(diào)教帶來的操控信心,也有人喜歡柔軟舒適的調(diào)教帶來的輕松安逸。底盤的感受也因人而異,就拿暈車來說,有人坐硬的車覺得顛得暈,有些人坐軟的車覺得晃得暈。還有人對底盤沒那么敏感,硬一點軟一點也感受不出來。
國人對空間的要求絕對是世界上最苛刻的,我們不僅要上不頂頭,前不頂腳,還要坐中間那個也沒意見。有些車啥都好,就是空間不行,本身想買的人只能忍痛割愛。不過也有人完全不在乎空間,他們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自己開,后排座位都是多余的。
借用前兩天同事文中的說法,車上有一盞燈,短則三五天,長則個把月,就要亮一次,每次亮都要花上大幾百才能解決。油耗高不止費錢,還費時間,如果三天兩頭就要往加油站跑,算上堵車、排隊,一個月要比別人浪費好幾個小時。
列出的這7個指標,大體拆分了大家選車時關(guān)注的點,在選擇時只要一一打分就好,這樣可以很清晰、直觀地看到對比。但其實,這樣理性分析實屬下策,最好的狀態(tài)是遵從內(nèi)心的選擇,哪款車你一看到就想炸死(駕駛)它,選它就對了。
我曾聽一心理學(xué)家說,選擇困難的最佳療法就是有錢,把備選項都買了,再也不糾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