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以本田為首的日本摩托大軍沖進美國市場,揮舞著一把CB750的“大砍刀”把一眾歐美摩托列強砍得七零八落的時候,可能有人認為本田已經(jīng)一統(tǒng)江湖可以高枕無憂了。
但實際上本田這個“大哥大”很清楚自己所處的“內(nèi)憂外患”——跑到歐美列強的碼頭上搶地盤,人家會輕易低頭、坐以待斃嗎? 而內(nèi)憂來自于自己的“川崎小弟”一直都在覬覦著他這個“老大”的位置,甚至還有“鈴木小弟”也在做著同樣的事…… 事實也確實如此,1971年“鈴木”發(fā)布了一款GT 750的新車就是針對CB 750的! 1909年起步于日本靜岡一個織布機廠的“鈴木”(Suzuki),1952年開始改做摩托車,并生產(chǎn)了第一輛36cc的輕便摩托車“Power Free”。 10年后的1962年,東德車手恩斯特?德格納(Ernst Degner)駕駛50cc賽車為鈴木贏得了第一個TT大賽的勝利。 同年,他又贏得了50cc的世界冠軍,這是鈴木的第一個世界冠軍,而在接下來的6年里“鈴木”獲得了5個50cc的冠軍。 1969年,在CB750的直列四缸車似乎已經(jīng)在引領(lǐng)潮流的情況下,“鈴木”沒有盲目跟風(fēng)而是選擇了兩沖程的直列三缸作為自己的發(fā)展之路。到1971年,鈴木的GT 750問世了。 從車型編號GT 750就能看出這是一款運動旅行車,GT代表著“Grand Tourismo”(大型旅行)的意思,所以從車把和座椅的位置關(guān)系來看騎手的上身能夠保持直立的姿勢,這樣有利于長途駕駛,并且厚實的座椅也可以減輕騎手的疲勞感。 既然是一款旅行車,當(dāng)然要有足夠的動力才能更輕松抵達目的地,所以這款GT 750配備的是739cc直列三缸發(fā)動機,6500轉(zhuǎn)/分鐘時可以輸出70匹馬力,最高時速可達176公里/小時(110英里/小時)。 看到這個發(fā)動機,估計有人會覺得“這個發(fā)動機怎么辣么怪?這汽缸光溜溜的,為毛連個散熱片都沒有?” 這款GT 750,“鈴木”當(dāng)年在美國申請的型號名稱叫“勒芒”(Le Mans),本想以此來證明它的速度和性能堪以重任,但那些不給面子的美國加拿大車迷偏偏給起了個綽號叫“水?!保╓ater Buffalo),就因為——它有個大水箱! 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車迷更是過分,直接叫它“水壺”(Waterbottle)![捂臉][捂臉][捂臉] 這“水?!甭锖么踹€有個力大無窮的感覺,這叫“水壺”是個什么鬼???! 不過事實上,GT 750正因為有這個水箱使得整車的重量超過了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的摩托車,所以對它的最快速度和操控也確實受到了影響,對此“鈴木”的解釋是:“我們并沒打算拼誰是超級摩托車,我們要做一款最棒的旅行車!”話雖這樣說,可“鈴木”的心思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要不為啥在后來的1973年74年75年76年77年他們一直在對這款車做改進,無論速度還是性能操控都要不斷提升到新高度呢?! 再說回到這款GT 750,前后擋泥板都用了鍍鉻工藝很亮的那種,這樣的處理是那個時代的通用方式,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審美風(fēng)尚。 前后輪用的都是鼓式剎車器,應(yīng)付長途旅行肯定是夠用了。 看到車尾部的四根排氣管,可能有人會質(zhì)疑“不是三缸么,怎么會有四根排氣管?” 哈哈,人家就不能為了追求對稱美觀的效果把一根排氣分成兩根? 對我而言,這款GT 750最吸引我的倒不是它的“水壺”特質(zhì),而是它這一身亮粉色的涂裝!這大膽的用色,且不說上世紀七〇年代了,即使擱現(xiàn)在也是“騷”的可以了!! 就是這樣一款在經(jīng)典的年代存在過的經(jīng)典車型,德國迷你切(Minichamps)公司也懷抱著重塑一個模型界經(jīng)典的想法按照1:12的比例出品了這款GT 750的合金模型,許多的小細節(jié)都很好還原了這款經(jīng)典之車,堪稱精品。 我 發(fā) 現(xiàn) 了 問 題?。?/span> 在這款模型的包裝盒上寫著的是“Suzuki GT 750 1973”,那就是說這款模型是按照1973年的GT 750制作的。但事實上,1973年的GT 750前輪已經(jīng)使用了雙盤式剎車器,而不是鼓式的! 哈哈,我就是希望迷你切公司也能重視一下,將來萬一復(fù)刻的時候順便把這個問題也改正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