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手機、電腦有輻射,但很少有人知道電動車也有輻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最近電動車輻射的爭論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
該討論的來源,源自CBNData一篇“脫發(fā)報告”下的一條評論,“海南因電動車的普及,已成為僅次于北京上海的90后脫發(fā)嚴重度的地區(qū)”。一語激起千層浪,很多網友看到后紛紛表示贊同,且不少人還各種Po出自己因“電動車輻射”而引發(fā)的鬧劇。“自從懷孕后,我老公就不讓我坐電動車了?!?br>“家里買了輛新能源車后,我頭發(fā)確實掉了不少!”
討論越演越烈,也越說越離譜,好像純電動車似乎成了引起普羅百姓身體不適的罪魁禍首一樣。不僅能危害孕婦健康;引發(fā)“地中?!鳖^禿;還能致癌?它有這么大能耐嗎?凡是運用到電力驅動的物品,皆會產生電輻射。而電動車在運行的過程中,應用電磁力轉換為動力,自然免不了會產生電輻射。![]()
但是,并非有輻射就一定會傷人。電輻射分為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而在這個電動化網絡化的大時代背景下,電磁輻射幾乎無處不在,但對人體危害并不高。如果擔心這種輻射,那日常的手機、電腦、電磁爐乃至于電梯都別用(乘)了,因為它們的電磁輻射也不低。而真正對人體造成極大影響的,是電離輻射。該輻射長期照射有可能致癌、細胞崩潰、甚至猝死等,但電離輻射在日常中幾乎難以遇到,它例如醫(yī)院的X光等,都是有專人把控的。![]()
而電動車所產生的輻射,是典型的電磁輻射。它在低于100μT時,是很難向周圍形成有效的電磁能量輻射的,只有當頻率超過該限值使人體發(fā)生熱效應時,該輻射才會對人體產生危險。然而,從目前當下幾款主流的電動車來看,幾乎沒有哪款車型的輻射值超過了20μT。也就是說,電動車對于人體的輻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更別說有害身體了。![]()
其實,對于電動車輻射的問題,國家安全局早就在第一時間發(fā)現了。所以只要是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電動車,肯定是經過各種嚴格測試的,不管是混合動力還是普通的燃油車,都是具有非常嚴謹的安全保護措施的。另外,由于現在的車輛都是電器化,如果對于高頻電子線路處理不好的話,還會影響到其他機器的工作。所以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對這一塊的材料和工藝要求也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所謂的電動車電磁輻射致命論,其實是無稽之談。當然,雖然不會致命,但長期處在電磁輻射之下,也是有點影響的——比如掉兩根腿毛啥的。但對于整個身體健康而言,完全沒有問題。前面有說到90后,不難推斷,這批90后應該就是那批喜歡熬夜的90后,這才是導致脫發(fā)的關鍵因素;同樣的,咳嗽則是由于抽煙,或者,抽二手煙;至于致癌,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倒是“暈車”要著重說一下, 這個倒確實是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常見的問題。它的發(fā)生主要源于內耳前庭。當汽車啟動、加速、剎車、晃動、顛簸、升降時,內耳前庭的毛細胞產生形變放電,并且向中樞傳遞信號。人體就是依靠這些運動信號,來協調保持身體平衡的。![]()
然而,當信號超過了能夠承受的刺激強度時,就會容易產生“暈車”。這點也是電動車與燃油車的不同所在。內燃機在未輸出時,扭矩幾乎為零,且是隨著油門的加大、轉速的提升才逐步增加的扭矩;而電動機則完全不同,它只要一通電,即使轉速為零,也能即時將輸出扭矩達到最大。![]()
這樣一來,在起步提速階段,電動車響應速度遠遠高于傳統的燃油車。再加上電動機不會像內燃機產生那么噪音和震動,更加放大了人對加速、剎車、晃動、顛簸的等運動信號的感知,這種“暈車”感覺也會隨之加大。所以駕(乘)電動車會頭暈的真正原因是來源與此,而并非輻射。
![]()
百萬車主都在這里找答案,「汽車快問」戳上圖↑↑↑
買車糾結?用車頭大?換車煩惱?......到底哪款車更好,到底該不該維修,在這里都能得到快速、專業(yè)地回復,近千名專業(yè)技師在線隨時問,最快三分鐘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