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缸哥給大家?guī)砹艘黄P于德國三駕馬車開始被調查是否涉嫌商業(yè)壟斷的文章。此事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了繼“柴油排放門”后,德國車企可能面對的史上最大調查。
根據福布斯新聞網的跟蹤報道,三家德國集團向民眾公布一同討論AdBlue罐尺寸的事宜便是希望避免德國車企內部進行“軍備競賽”,產生內耗。結果,很不幸的,這反倒變成了誰先揪出其他人“小辮子”的比賽。
根據德國消息靈通的《南德日報》透露,戴姆勒是第一個向德國以及歐盟反壟斷組織遞交報告的,并可能因此避免高達幾十億歐元的罰款。大眾是緊隨其后,不僅面臨著柴油門調查,也主動上繳了關于反托拉斯活動的文件。這樣大眾希望自己可以避免50%的處罰。而寶馬,作為柴油門中受影響最小的企業(yè),周日發(fā)聲否認自己有在柴油門事宜上進行壟斷行為。
回顧
簡單給您回顧下上周末故事的開端。上周六,在調查柴油門事件的過程中,《明鏡周刊》報道德國五大車企大眾、奧迪、保時捷、寶馬、戴姆勒被發(fā)現涉嫌背后私下協商、合謀各企業(yè)最重要的汽車商業(yè)機密的從而構成壟斷。這些合謀中就包括了柴油門核心組件:體積不夠的AdBlue罐。詳細內容請點擊此處鏈接查看。
文章鏈接:《雪上加霜,德國車企被查是否背后“組團外賣”!》
誰先誰后,爭先恐后
在互相告密以謀求重責輕罰這件事上,大眾可能認為自己是第一名,但其實不然。大眾的自愿澄清發(fā)生在2016年7月4日。在那十天前,大眾總部被有關鋼鐵價格壟斷調查的相關人員突襲,而不是汽車壟斷。但麻煩的是一些汽車壟斷相關的證據被調查員裹挾著帶回到了反壟斷部門,所以促成了大眾急促地出來澄清。然而,大眾可能還不夠快。
根據《南德日報》以及NDR,WDR等德國廣播媒體報道,戴姆勒聲明自己在向官方遞交相關資料的時間上明顯早于大眾。據報告稱,可能從2014年起,戴姆勒便已經開始了和反壟斷機構的合作,并減少了私密會議的參加。《明鏡周刊》記者從卡特爾會議記錄中能看到相關抱怨。
根據歐盟法律,在反托拉斯案件中第一位承認并且協助調查的嫌疑人可能以證人身份獲得免除懲罰和罰款。第二位承認并協助的可能能獲得最高50%的處罰豁免,但提供的證據必須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價值加成”。
在2011年,歐盟委員會突擊檢查了四家重型卡車企業(yè):隸屬于大眾的MAN牌、戴姆勒重型商用車、依維柯、達夫、和沃爾沃/雷諾(沃爾沃十年前收購了雷諾卡車部門)。2016年,歐盟委員會根據調查針對限價開出了30億歐元罰款。作為主要證人,大眾集團的MAN品牌的處罰被豁免,而戴姆勒得支出11億歐元罰金。
如若定罪,罰款超過350億歐元
其實早在1995年,奧迪,寶馬,戴姆勒,保時捷和大眾就選址Weissach,保時捷研發(fā)中心所在小鎮(zhèn),作為建立德國汽車工業(yè)排放管控中心ADA的地點。起初五家公司出資1000萬德國馬克約500萬歐元用以共同研究減少尾氣排放。當地政府又注資750萬德國馬克給ADA。
就像缸哥上文提及的,一開始反壟斷委員會將目光盯在汽車廠商對鋼鐵原材料限價的壟斷調查上。但他們帶回的證據中卻逐漸將各大公司高層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大量商業(yè)機密的內容挖掘了出來。
這些內容根據德國各大媒體報道,遠超過僅僅柴油機排放事件的壟斷。報告聲明,在延續(xù)的20年以來,五大公司共舉行了超過60次“五公司會議”,探討主題涉及剎車控制、底盤、車載電氣系統、流水線等等。
如今相關內容走上媒體,引起了供應商和其他商業(yè)合作伙伴討論。有人提到,之前就很奇怪為何這五家公司所要求的廢氣控制設備的規(guī)格那么相近。唯一的區(qū)別?就是有些公司顯然比其他公司在相關規(guī)格上更加傲慢。
如果調查最終將嫌疑坐實,這些企業(yè)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后果。僅僅是上周五至這周一之間,他們的股票已經下挫5%,合計在德國股市蒸發(fā)了100億歐元市值。根據反壟斷調查最終結果,歐盟可以向車企開出最高達他們年營收10%的罰單。
以大眾2016年2000億歐元營收,戴姆勒1500億歐元營收為例,就是200億歐元和150億歐元。這還不計算個人法律訴訟的罰款。合起來,五家面臨的處罰會遠超過大眾目前為柴油門所支付的250億歐元。
對德國而言,這次事件不僅僅是讓市場失去對德國車企的信心這么簡單。在德國,這幾家企業(yè)有超過80萬名員工。而全德國人口每七人中就有一人依賴于在德國車企工作的家人。
結語
最近這些事件的發(fā)展真是讓缸哥感到唏噓。試著從車企角度想想,前一刻還在共享各類最機密信息,從供應商選擇到定價到未來車型使用技術的規(guī)劃。下一秒就有人起身而去“SWAT特種警察”沖擊會場,凡參與者若定罪均要被罰所有所得的10%。
常言道,商場如戰(zhàn)場,這次嚴厲懲處德國車企各項違法不僅可能改變世界汽車格局,也希望能給消費者留下一個稍稍值得信賴的環(huán)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