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兵哥在出門的時候叫了一輛出租車。鑒于日常的習慣,兵哥很自然就伸手去找安全帶,卻發(fā)現(xiàn)座墊的安全帶扣消失了,也就是說哪怕你想系安全帶,也沒有安全帶卡扣來實現(xiàn)這個操作。更搞笑的是,司機叔叔在市區(qū)某個帶有監(jiān)控的路段,說起后排乘客要系安全帶不然會被罰款的事情。
![]()
既擔心后排乘客沒系安全帶被罰款,但卻沒有提供安全帶卡扣,這兩者之間猶如一道邏輯死循環(huán)的題目。當時兵哥還在想,要不要用斜挎包的帶子來假裝一下安全帶。
![]()
難怪深圳交警會對后排系安全帶進行檢查,這可是關乎安全的重要因素。只是,別以為只是乘客缺乏安全意識,原來連車企對后排安全的關注度也不夠。
大出所料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在買車之前,會認真去看配置表,并且把安全配置作為自己選車的首選項目。以兵哥看配置表的經(jīng)驗,首先會關注安全配置的多寡,再去看其它舒適性、輔助性的功能。
![]()
盡管也會關注后排是否有側氣囊、頭部氣簾等功能,但是原來這些配置在發(fā)生碰撞時并不能完全、高效地保護后排乘客的安全。根據(jù)美國IIHS的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后排乘客哪怕是系上安全帶,在發(fā)生碰撞時也會因為安全帶受力的原因,導致胸部、肋骨等位置受傷。
![]()
在117次碰撞測試的統(tǒng)計中,22個案例“后座乘客”受傷、37個案例出現(xiàn)后排乘客“死亡”,當中有17個案例都表明后排乘客胸部位置有“受傷紀錄”。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后座乘客胸部受傷主要是由于肩帶過度的力量造成的?!?/span>
前排更安全?
認真觀察新車配置表后發(fā)現(xiàn),原來車企在為新車添加安全配置的時候,大多數(shù)的精力都放在前排乘客。比如說前排正面有雙氣囊保護(只有單氣囊的車型除外),還有位于座椅外側的側氣囊,以及位于AB柱的頭部氣簾。更有甚者還提供了膝部氣囊,構建出十個氣囊的安全陣勢。
![]()
反觀后排,大多數(shù)情況只有安全帶和頭部氣簾。頭部氣簾的作用在于,當車輛發(fā)生來自側面的撞擊時,頭部氣簾便會彈出防止乘員頭部因慣性而撞向玻璃,以及因玻璃碎裂而受傷。但是,在面對縱向也就是車身前后方向的碰撞時,就只有安全帶和頭枕來維持乘員身體的位置和頸椎的安全。
![]()
簡單來說,就是縱向發(fā)生撞擊時,只有安全帶來固定身體,而身體的肌肉、骨骼便成為承受撞擊力量的載體。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2006年以后生產的車型,在發(fā)生碰撞事故后,坐在后排座椅的乘客致死率要高于前排乘客46%。
防范于未然
可以說,IIHS的這次測試讓很多人開始對后排安全變得重視起來。回想一下,如今還有部分廠家在推出新車時,后排或中排三人座椅當中,不提供獨立的安全頭枕,又或者只是敷衍地造出一個對頸椎毫無保護作用的固定式頭枕。工程師還美其名為:為駕駛者提供良好的后方視野。
![]()
暫且不說是否由于成本原因,就說同級之間對比競爭時,明顯就比競品少一個安全頭枕,不就是給機會讓消費者質疑新產品。
![]()
因此有部分車企和零件供應商,開始為后排乘客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比如說氣囊式后排安全帶,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安全帶里面的氣囊就會彈起,讓乘客與安全帶有了緩沖的距離。至于零部件供應商,如采埃孚便已經(jīng)申請“后排中央氣囊”的專利,目的是讓四座車型中后排的兩位乘客,不會在車輛碰撞時,身體互相撞擊而造成二次傷害。
![]()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到駕駛員身上。不單是正常行駛時需要遵循速度規(guī)定,并且通過路口等位置時,注意跟隨交通燈和交警的指示。最重要的,作為駕駛者需要學習防御性駕駛的要領,從主觀意識中就開始注重安全駕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