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時間,可以說是國內汽車市場最“熱鬧”的一段時間了,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的市場發(fā)育,國內市場云集了全球范圍內最多的汽車品牌,而且“成分”非常復雜,合資品牌、外資獨資品牌、傳統(tǒng)自主品牌車企、造車新勢力品牌等等;另一方面,隨著汽車產業(yè)從原來的純燃油車為主力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很多“老派”勢力遭遇到了挑戰(zhàn),新舊勢力的交鋒、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的“對決”,都讓這個市場熱鬧非凡。
![]()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很多國內車企的老總們,似乎患上了一種“矯情病”,對很多在商業(yè)世界里司空見慣的事情“評頭論足”,甚至發(fā)出一些很反商業(yè)常識的言論,這讓人感覺非常難以接受。
買車虧損,那就別干了
最近幾年,國內出現(xiàn)了很多造車新勢力,很多造車新勢力在開始造車的時候,創(chuàng)始團隊本身就沒有多少資金,但是又看準了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的前景,所以還是希望通過融資的方式先干起來再說。因此通過引入投資人、向銀行和機構借款等等,而且前期建設廠房、產品研發(fā)、人員支出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花錢,但是新車上市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所以就出現(xiàn)了很多造車新勢力至今沒有盈利的情況。
![]()
這在商業(yè)世界里,本來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傳統(tǒng)車企老總眼里,變成了十惡不赦的事情。造車都不掙錢了,你造什么車,完全不管這些車企最后能不能掙錢的問題,只要現(xiàn)在不掙錢,那么做這些事情就是沒有意義的,一種“老前輩”式的說教,對新生事物充滿了不屑。
![]()
降價就是擾亂市場
最近幾年時間,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fā)育,由于國內供應鏈體系的快速完備和技術快速迭代,所以國內很多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快速下降,這對整個行業(yè)自然就形成了沖擊,主打燃油車的合資品牌受到了沖擊,做不好新能源汽車的老牌自主品牌也受到了影響。
![]()
在這個時候,很多老牌車企的老總們就站出來說話,新能源汽車的內卷是擾亂市場,是惡性競爭,甚至還給人家扣上“惡意降價”的帽子,讓利消費者、促進企業(yè)自身發(fā)展,怎么就叫惡意擾亂市場了?
![]()
本質上來說,持這種觀點的車企老總們,只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想要保持比較高的利潤水平,不能讓這些車企持續(xù)內卷,降低產品價格,這樣用戶就去買它們的車了,自己的高利潤就保不住了;另一個可能就是,這些車企的產銷量比較低,成本沒法快速攤銷,其他車企降價,它們壓根就跟不起,不跟不行,跟又跟不起,索性給這些車企“扣”一頂擾亂市場的帽子,讓相關層面的人看到,止住這種降價行為,自己才能繼續(xù)高枕無憂。
新勢力沒有技術,都是花活
毫無疑問的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造車新勢力才是推動整個產業(yè)向前快速進化的主力,在過去幾年時間里,造車新勢力引領了智能駕駛輔助、智能座艙等多個方面的技術迭代,基本上傳統(tǒng)車企,在這些方面一直都在模仿和跟隨造車新勢力。
![]()
但是在很多傳統(tǒng)車企老總的表述里,造車新勢力“初生牛犢”,沒有核心技術,只會搞一些智駕、智艙、冰箱、彩電、大沙發(fā)、空氣懸掛這些花活,所以這些品牌和車企都是沒有前途的,老百姓買車,最后還得看發(fā)動機、變速箱和底盤,這些技術沒有幾十年的沉淀,是做不出來的。而核心原因只有一個,錯綜復雜的內部結構下,這些老牌車企轉型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阻力太大!
![]()
但是很明顯,很多消費者就是吃冰箱、彩電、大沙發(fā)、智駕、智艙這一套,老百姓買車,又不是為了拆開做研究的,大家買車是為了開起來方便、坐起來舒適、出事故能保命的,你能說理想汽車的很多設定都是花活嗎?人家中保研所有車型全G表現(xiàn),均價30萬的時候,月銷量最高超過5萬輛!這些能花得起30萬以上的用戶,都沒有自己的主見了?
再說兩句
本質上來說,這些車企老總的“矯情”言論,就是懼怕新的市場格局、新的行業(yè)生態(tài),威脅到自身的地位,不管這些老總當年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有多么艱難,但是一旦有了話語權之后,對于不符合自身利益、新生的事物,就是看不上,就是反對,當然,這本身也是一種無力,這是所有新生事物、新業(yè)態(tài)必須要面臨的阻礙,只有跨越和碾壓這些阻礙,才會迎來真正的新能源汽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