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陳壹
最近,高速公路上突然冒出一堆靈魂標語:“前方施工,關閉智能輔助駕駛”、“智能駕駛只是輔助,高速開車仍需專注”……
乍一看,還以為AI司機集體被交警貼了罰單,但仔細一扒,背后竟是一場智駕翻車大戲。
清明假期,一輛開啟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撞上護欄,瞬間爆燃,三名年輕乘客遇難。
![]()
事故一出,網友炸鍋:“這哪是智駕模式?簡直是自爆模式”。
扎心的是,這輛事故車是標準版,電池防護、智駕硬件全面“縮水”——高配版用“防彈涂層”,標準版只能靠“玄學護體”;高配版電池抗壓2000MPa,標準版1500MPa;高配版17層隔熱,標準版14層;高配版加激光雷達,標準版用純視覺方案;高配版算力508TOPS,標準版84TOPS。
嗯,有點老年機和智能機的意味了。
![]()
車企嘴上喊著“智駕平權”,手里卻偷偷給低配車“砍一刀”,難怪網友吐槽“平權?怕不是價格平權,安全特權”。
這兩年,車企集體患上“智駕焦慮癥”:比亞迪把智駕車型壓到10萬級,奇瑞甚至推出6萬塊的小螞蟻智駕版。
![]()
所謂“全民智駕元年來了”,車企們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業(yè)內人士偷偷爆料“10萬以下的車,連激光雷達都裝不起,全靠攝像頭硬撐,白天還能湊合,晚上遇到逆光或黑衣人,系統(tǒng)很容易自適應眼盲”。
更魔幻的是,特斯拉FSD入華后“水土不服”,國內車企卻爭相模仿“端到端大模型”,一年不到全行業(yè)“人均端到端”。
有技術大佬直言“宣傳沒輸過,實戰(zhàn)沒贏過。特斯拉靠數據喂了十年,咱們靠PPT卷了十個月”。
![]()
而開頭提到的小米SU7事故,讓一個專業(yè)術語火了——Corner case(邊角案例):簡單來說,就是智駕系統(tǒng)遇到極端場景秒變“智障”。比如高速修路,LED屏明明寫著“前方施工”,但智駕系統(tǒng)既不識字,也認不出錐桶,直接帶著車主勇闖天涯。
車企宣傳時吹得天花亂墜,什么“零接管”、“解放雙手”、“在車里吃火鍋”,結果用戶手冊里偷偷寫滿免責條款:“遇到施工車、異型車、路障……請立即接管”。
但,現如今有多少人買車還會看說明書?
明明說好了是自動駕駛,最后卻變成了“甩鍋協(xié)議”。
![]()
戲劇的是,車企開發(fā)布會總喜歡用高配車炫技,但銷量主力卻往往是低配車,消費者開回家才發(fā)現“宣傳片里的鋼鐵俠,到手變紙片人”。
智駕可以分高低配,但安全不該分三六九等!
行業(yè)一邊猛推L2+,一邊畫餅L3(有條件自動駕駛),但提到事故責任,車企卻總喜歡“裝傻”。
智駕本是好事,但車企為了搶市場,把半成品包裝成黑科技,消費者成了“付費測試員”。事故發(fā)生后,標語提醒、手冊警告全成了馬后炮。
![]()
說到底,技術可以狂飆,但安全必須“限速”,車企與其卷智駕平權,不如先搞安全平權,再酷炫的功能,也抵不過一句“活著到達”。
畢竟,L3聽著是高大上,但萬一系統(tǒng)“抽風”,車主最后是告車企呢還是告AI呢?
知嘹汽車原創(chuàng)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