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車友和我聊起他的發(fā)現(xiàn):以往在油車時代,百公里加速能進入7秒內(nèi),那就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絕對妥妥的算是轎跑級別。而進入5秒內(nèi)……除了跑車還有誰?油車時代的加速成績是很“值錢”的。
![]()
然而到了電車時代,電車帶來的狂暴加速總給人一種“非常廉價”的感覺。不管什么品牌,只要是高端車型,急加速能力都是營銷繞不開的點。百公里急加速5秒?呵呵4秒都小菜一碟!管你奔馳寶馬還是瑪莎拉蒂,20多萬元的電車,一個綠燈就讓你“吃屁”成了常態(tài)操作……
![]()
但是這卻引發(fā)了我們的擔憂和質(zhì)疑:電車一味宣傳急加速有多牛B,這真的合適么?真的合理么?真的有必要性么?迄今為止極速能跑到260以上,加速進入4秒內(nèi)的車型有:保時捷Taycan、特斯拉MS/3P、起亞EV6GT、現(xiàn)代IONIQ5N、極氪001FR、奧迪etron gt。
![]()
電車強悍加速、極速性能
為了博眼球,真有必要么?
但是這些車真到了汽車試驗場的高環(huán)(高速環(huán)形極速測試道)上面去跑測試,全程油門到底的狀態(tài),僅僅維持個十幾分鐘,車子就電能耗光趴窩了?!赃@樣的極速,有什么意義?要知道,換取夸張極速的方法只有一個:往死里堆電機功率。而電機功率越大,電池電量就耗的越快……
![]()
一定有人會不厭其煩的告訴我:這個極限能力你可以不用,但不可以沒有……我就想笑……為什么我們非要把電車的高性能,形容成“加速多狠,極速多高”?——為什么電車不能有屬于它自己的評價體系?歸根結(jié)底,還是大家把油車的傳統(tǒng)評價體系,硬生生扣到了電車頭上的緣故!
![]()
不如向特斯拉看齊,
用“百公里電耗”說話!
那么究竟應(yīng)該用什么來作為電車是否高端的評判標準呢?——我個人的觀點是:向特斯拉看齊,用“百公里電耗”來說話!同樣的車速,人家跑100公里消耗25度電。你只消耗了22度電。那么沒得說,你就是技術(shù)遙遙領(lǐng)先!
![]()
而且我甚至認為,為了達到更高效率的用電,電車沒必要把極速,以及加速性能設(shè)定的那么極端。從理性角度說,電車極速定的那么高,其實沒什么實質(zhì)性意義。普通家用非性能車160KM/H的常規(guī)做法,其實綽綽有余了。高配車做到180KM/H也夠用了。
![]()
“急加速X秒內(nèi)”除了浪費電,
還能有什么用?
然后急加速性能方面,其實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性能電車”都處于嚴重過剩狀態(tài)。事實上電車的加速極限,主要是靠減速器的齒比來設(shè)定的。齒比越大,急加速越狠(極速上限就越低);反之,齒比越小急加速越弱(但極速上限就越高)。
![]()
減速器的齒比需要一個合適的“平衡值”,通常是采用測試車輛最大爬坡角度來定的(最大爬坡角度其實就是衡量連續(xù)最大扭矩的輸出量)。比方說40%(普通家用車) 50%(運動型車輛) 60%(業(yè)余類越野車輛) 100%(專業(yè)類越野)坡度。
![]()
根據(jù)車型,只要達到和通過“應(yīng)該達到的最大上坡角度”即可以確定減速器的齒比。百公里加速做到個7秒級別,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用戶來說已經(jīng)“性能過剩”了……誰沒事整天瞎JB秒天秒地秒空氣?是人又不是泰迪……
![]()
寫在最后:與其炒作參數(shù),
不如務(wù)實一些,另辟蹊徑
鋰礦用不了多少年了,開發(fā)不用鋰的電池,進一步降低成本,讓整車更便宜;開發(fā)“非永磁電機”,以節(jié)約少得可憐的稀土磁礦資源;盡全力研究如何更高效率用電、儲電、配電,把車子能耗降下來,才是整個行業(yè)最務(wù)實、最應(yīng)該去下苦功的方向!回頭是岸,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