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jié)后的第二個工作日,出現了新能源車產品集體降價,最高降幅2.4萬元。這種降價行為,或許早就該來了,畢竟電池級的磷酸鐵鋰價格已經降到了5萬元一噸,比一年前40萬元一噸的時候,電車最重要的成本價格已經有了明顯下降。
但現在市面上的新能源車,依舊有價格上探的趨勢,25-30萬元,30-50萬元以及更高的價格區(qū)間,都有不少產品開始覆蓋高價格市場。很多人應該會產生一些疑問,在磷酸鐵鋰價格高漲的時候,可以理解電車的貴。
但現在磷酸鐵鋰原材料,價格已經歷史最低水平,電車的貴,我們又該怎么理解?會不會有便宜的車型出現?
電池降價,不等于低價買好車?
![]()
展開之前,先說明電池行業(yè)的現狀?;瘜W配方上雖然在不斷嘗試,但仍然沒有明顯的突破,磷酸鐵鋰、三元鋰、鈉電池、高錳電池等等,都是在配方上進行各種嘗試,目的是為了看看能不能有性價比更高的電池產品,長續(xù)航、充電快而且價格還適中的。
折騰了這么多年,電池行業(yè)仍然沒折騰出來這種電池產品。沒熬到新技術的產生,卻熬到了電池原材料的價格下探,確切的說電池價格是在2023年底就已經下來了。
電池價格怎么打下來的?
![]()
現階段電池生產的技術壁壘不算高了,除了大型的供應商在供貨之外,部分車企都在自研、自產電池,有能力的車企開始甩開供應商?,F階段造電池不難,配方基本都跑通了,而且表現很穩(wěn)定都是成熟的應用案例。
現在,車企的電池生產對于前序的正負極生產的攪拌、涂布、輥壓、分切、模切;后序的包括卷繞/疊片、入殼封裝和注液等都正在逐漸成熟。只要是化學配方穩(wěn)定,電池生產就已經不是難題,就是目前的磷酸鐵鋰、三元鋰常規(guī)的車用動力電池的生產技術壁壘沒以前那么高了。之后,就是原材料的成本下探這個重要因素。
那么,生產技術壁壘被打破+原材料成本下降之后,最新的100kWh磷酸鐵鋰電池包報價,是3.6萬元左右,續(xù)航基本可以做到600km以上的水平。而這個電池包采購價,是包括結構件、BMS和電池箱的,上車費用4萬元以內。
![]()
回到正題,消費者最關心的,電池價格下來之后,能不能買到便宜的電車。
例如10萬元買一個100kWh磷酸鐵鋰電池包的車,續(xù)航800km左右,這種可能性大不大。首先,要肯定價格更低的可能性,但要達到上文的電池規(guī)格和續(xù)航水平,有點不切實際。因為,這種大規(guī)格磷酸鐵鋰電池包的應用,就是一個難題;電池技術方面,能量密度是一個關鍵指標,而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遜色于三元鋰電池,所以現在用100kWh這個規(guī)格電池的,基本都用的三元鋰電池包。
最有可能得,還是用60、70、80kWh這些較小規(guī)格的磷酸鐵鋰電池包,最好的例子,是吉利銀河E8,用76kWh電池包續(xù)航里程665公里。之后能買到的性價比更好的車型,應該與之類似,適中的電池包然后配合600-700左右的續(xù)航里程。采購電池價格360元/kWh的話,80kWh電池包也就不到3萬元。
![]()
一種直觀感受,今年10-15萬元的電動車價格會越來越容易接受。
盡管10萬元、800公里超長續(xù)航的電動車不太容易實現,但隨著電池成本的持續(xù)下降、充電設施的完善,再加上2C、3C快充技術的上車,以及插混和增程車型的增多,或許能讓10-15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選擇更多。而這個價位下,新能源車用成本優(yōu)勢會對同價位燃油車形成一定威脅。
20萬左右的電車,價格可能下不來
![]()
今年其實基本可以把電車分為20萬以下,和20萬以上兩個級別,前者會有明顯的降價或者低價格趨勢,尤其是今年要上的新車型,配合著電池成本下降來下探到更低的價位(這里是相比于前幾年同級別、價位)
再拆解一遍電車的大概配置。電池、電機、車體結構、外觀內飾件,然后現在還要加上各種感知硬件以及車內的軟件程序等。和燃油車比,復雜程度不高而且硬件上的生產技術壁壘也不高。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大部分定價在20或者25萬以上的電動車,其實,就是想通過較大電池包,來賺取更多的利潤。的確,定價更高的電車,會擁有更多先進的技術,比如碳化硅電機、800V高壓系統(tǒng)、激光雷達以及8295這些座艙芯片等。但,說實話這些產品們的成本價格不會很高,尤其是在100kWh電池包做到4萬元以內的時候。
![]()
而之后電池包的發(fā)展方向,依舊會在電池包的封裝、搭配方案上開始卷(而不是配方),讓電池包更輕,而且利用率更高。可能應用這些新技術的電動車,價格可能還會繼續(xù)上漲,畢竟這也是一個技術賣點,但其實這些技術是可以降本的,例如現在的CTC和CTB這種電池包技術,還有包括刀片電芯、短刀電芯,都是,初衷目的是為了降本。
這么說吧,到了2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會隨著上車技術的堆積,而抬高售價,這就是為什么磷酸鐵鋰原材料成本下降之后,電車依舊價格高漲的原因。有人會說,原材料的價格下降,有傳導時間,而這個時間差不多就1年左右;20萬以及以上的電車能不能降下來,下半年就可以看出大概。但大概率是下不來,不用深挖,但肯定的是電池成本已經不再是這個級別產品最大的成本來源。
![]()
隨著電池成本下降,電池技術壁壘被打破,帶來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催生低成本的換電車型的推出?
這樣最直觀的好處,是消費者的購車成本,能夠更低,砍掉電池的購買費用的話,一臺轎車10萬以內基本可以搞定;拿一臺售價17萬左右的中大型車舉例,砍掉62kWh電池包的成本,用最低價360/kWh計算,3萬元左右;如果按降價之前的計算,650元/kWh,就是5萬元(同規(guī)格電池包,價格跌了30%左右),售價是14萬元(按降價前計算,是12萬元)。
這種的可能性,相比于上面提到的100kWh磷酸鐵鋰+800km續(xù)航賣10萬左右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好實現。但唯一弊端,就是在極致續(xù)航和減重上,不如一體化電池包或者非換電車型上有優(yōu)勢(至少目前技術水平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