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今年的中國汽車年度關鍵詞,除了“價格戰(zhàn)”、“掀桌子”,肯定必須還得有“油電同價”。
這就不能不提到今年一季度的時候,比亞迪秦PLUS DM-i2023冠軍版上市,本來只是一個改款車型普普通通的上市,車圈幾乎隔三差五的基本操作而已,為何被稱為開啟中國車市油電同價新時代的里程碑事件?
![]()
其實這也因為當時亞迪借機提出(炒作)的油電同價的概念,按照比亞迪官方的話來說,這意味著比亞迪主張引領綠色低碳新生活,讓消費者用“燃油車的價格”享受到“新能源車的體驗” 。從那時起,“油電同價”成為車圈熱詞,一時間“顛覆時代”、“壓垮燃油車最后一根稻草沒了”等評論也是紛至沓來。
而且隨著更多車企在新能源車定價策略的跟進響應,“油電同價”也的確成為現(xiàn)象趨勢,的確也讓燃油車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
但仔細一想想這句話卻發(fā)現(xiàn)有些荒謬,大家說了這么久,這么多的“油電同價”,似乎方向都走偏了。
因為大家是把油車和電車同樣的價格基準看作是“油電同價”,但真正的“油電同價”,難道不該是指油費和電費一樣么?
![]()
而且如果按照原來“油電同價”的意思,潛臺詞就是電動車就該比燃油車貴,這也很不客觀。因為電動車的優(yōu)勢正因為舍棄了傳統(tǒng)三大件里的發(fā)動機和變速箱,同時也少了很多車身零部件,無論研發(fā)的技術含量還是實際的花費成本都該是更低的才對。不然為什么要說“彎道超車”呢?因為發(fā)動機和變速箱,傳統(tǒng)車企的技術壁壘太高太森嚴,落后幾十年的差距要老老實實地追趕,很不劃算。
![]()
還是說“油電同價”,油費和電費一樣才應該是“油電同價”的正解,而且也只有油費和電費一樣,使用成本一致情況下,才能公平對比出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優(yōu)劣。因為越來越多消費者舍棄燃油車,選擇電動車,并非因為電動車本身有多牛逼,也不是因為燃油車不好(甚至大家還挺喜歡,而且也十分習慣了),而是主要因為油價一漲再漲,錢包撐不住了。
而電動車的使用成本優(yōu)勢就出來了。但是,這真的能算是電動車的“車”,本身的技術優(yōu)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