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汽豐田近幾年最重要的新品轎車之一,頂著小號ES頭銜的亞洲龍,剛上市的那段時間還是很有流量的,頭一年的銷量還曾一度超越過凱美瑞。
但之后,亞洲龍卻沒能維持住熱度,銷量很快開始逐漸下跌。從去年開始,月銷量再也沒能破萬,今年2月的銷量更是跌落不足5千,與巔峰時期相比完全就是腰斬。
亞洲龍為何“啞火”了?“成也口碑、敗也口碑”,固然有受這幾年多次召回的影響。比如因“低速行駛存在熄火可能,召回了超過10萬臺亞洲龍,這類接二連三的“召回令”,會讓消費者對其品質信譽度打折扣。
但在筆者看來,更關鍵的是產品力和市場節(jié)奏的掉隊,把根基給“躺”沒了。
大環(huán)境來說,越來越卷的新能源市場,尤其是中高級車型“高配低價”的打法,可以說是讓同級燃油車屢屢遭受重拳。
一汽豐田并非意識不到問題的嚴峻,于日前上市的亞洲龍臻選版,主要就是針對入門的2.0L進取版車型,通過配備真皮座椅、真皮擋把、真皮方向盤,以及對內飾配色和設計重新調整。另外前排電動座椅、副駕駛席后排電動座椅、后排座椅支持6:4可倒等,改善駕乘人員的舒適度。
按照以往的市場策略,增強產品力,注定對車型的聲譽和銷量有不小的提振作用。
然而問題是“時代變了”,在新能源市場帶動的科技體驗和審美風潮下,依靠這些傳統(tǒng)提升項目的亞洲龍臻選版,想要突圍并不容易。
比如,雖然這次新車的內飾在“真皮套裝”的包裹下營造出更加高級的氛圍感。但整個中控的設計思路卻沒有任何變化,相對于市面上流行的前衛(wèi)科技風,亞洲龍的傳統(tǒng)儀表+懸浮式中控屏設計略顯“過時”。
同時,當同級車型爭相比拼高階智能座艙系統(tǒng)和智駕配置時,亞洲龍臻選版的配置升級還局限于座椅電動調節(jié)這種競品早已全系標配的基礎功能。更別提亞洲龍臻選版相比入門的進取版指導價貴了1萬元,配置的提升其實還需要消費者花真金白金來等價交換。
這樣的“誠意”,屬實難以打動“內卷”市場環(huán)境下,口味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
另外,亞洲龍的“黯然失色”,只是一汽豐田發(fā)展止步不前的冰山一角。一汽豐田其它轎車系列車型,比如亞洲獅也遲遲打不開市場局面。
亞洲獅作為A+級的細分車型,比卡羅拉更大一號尺寸,理應更容易吸引中國家庭群體青睞才對。但沒想到,一汽豐田戰(zhàn)術策略的失手,卻讓亞洲獅痛失市場份額。說白了就是產品定位不清,明明計劃比卡羅拉高半級,但除了身材略顯優(yōu)勢,反而缺少了豐田引以為傲的雙擎混。沒有“靈魂”的亞洲獅,注定市場反響平平。
SUV家族的四位“放”字派,也唯有RAV4還在苦苦支撐起一汽豐田的SUV銷量。
如果說燃油車板塊是優(yōu)勢衰退,那么一汽豐田的電動車轉型,更可謂是 深陷“泥潭”。
新一代純電產品首發(fā)的SUV車型——bZ4X,上市至今仍然維持在月均千輛的水平,并不算邊緣,但與頭部電動車型對比,如此銷量無法與其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bZ4X上市幾個月中,消費者對其口碑印象并不好。這一點在bZ4X上市之初就可見端倪, “跳票”良久便是受充電管理系統(tǒng)在低溫的情況下不工作的故障影響。
后面曝出的續(xù)航“虛標門”,更是嚴重消費信心。官方表示bZ4X的“最高續(xù)航里程”為615KM(基于CLTC標準),百公里電耗為11.5 kWh。然而實際測試中,該車型續(xù)航較官方宣傳打6折。
同時,作為一款價格在20萬以上的車型,bZ4X的配置也完全無法和當下的自主品牌和一眾競品比較。按照目前bZ4X的產品規(guī)格來看,低配車型甚至不提供全景影像、無電動調節(jié)座椅、全系車型不支持座椅通風、按摩功能。
一汽豐田或許只能把電動化轉型的希望寄托在第二款車型bZ3身上。這款豐田與比亞迪合作研發(fā)的純電動轎車,沿著比亞迪電動汽車的發(fā)家之路,應該還是有希望的,但這無異于飲鴆止渴。面對越來越卷的新能源市場,不再占據(jù)技術制高點和口碑主導權的一汽豐田,想要復制燃油車時代的高光,已是困難重重。
回過頭再看一汽豐田當前面臨的問題,還蠻清晰的。盡管2023年一汽豐田站在千萬銷量的高臺上,其部分車型仍能保持不錯的銷量,但競爭力已出現(xiàn)下降趨勢。而市場節(jié)奏的止步不前,包括部分車型產品定位的錯位,更可預見其銷售任務依舊繁重。尤其當燃油車的基本盤市場萎縮,電動化轉型又不如意,一汽豐田所面臨的是一系列內憂外患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