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吳迎秋
來自吳聲汽車報道
![]()
本月18日,上汽集團一紙“聲明”在輿論圈引發(fā)了熱議。有的說,很理解上汽集團的心情,畢竟大眾CEO迪斯的一句話,給上汽帶來了很大被動,讓上汽的股票跌了,聲明表達了“不滿意”可以理解;也有的說,上汽的聲明多少缺了一點“底氣”,技術、產品、品牌是人家的,合資中方沒有太多的貢獻。這個時候,中方的“聲明”沒有用。
21日,上汽乘用車公司的一場內部交流引出了新的解讀。來自全國的幾十家媒體被請到了上汽技術中心。現(xiàn)場放著兩輛產品車,一輛是即將投放市場的榮威i6 PLUS,一輛是由上汽大眾生產的朗逸PLUS。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汽方面希望媒體將這兩款同類車作比較,來說出榮威i6 PLUS的“好”。事實上,“見多識廣”的記者在比較之后將票投給了榮威i6 PLUS。這看出來上汽乘用車公司的“良苦用心”起到了效果。
![]()
然而,對這場所謂的上汽乘用車的新車交流會,更多的人還有另一層解讀。這是在上汽集團聲明之后的再出招。盡管主辦方一再表示,兩者間沒有關聯(lián)。事實上,這次活動給大家的聯(lián)想卻很豐富:這是上汽在對迪斯“失言”發(fā)聲明之后,再次表達自己的聲音。
將競品放在一起對標,這是企業(yè)常有的事。但將集團下合資企業(yè)產品對標不多,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讓自己家里的人比高矮是沒人愿意做的事。而這次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的交流會上,主辦方不僅把朗逸當作對標車型,還將原來在上汽大眾參與朗逸研發(fā)的幾乎所有核心成員都請到現(xiàn)場,讓他們現(xiàn)身說法,談與朗逸的關聯(lián),講是與非,好與壞,這無論如何增強了人們對榮威i6 PLUS相對于朗逸PLUS有比較優(yōu)勢的深刻印象。當年任上汽大眾產品工程部經理,也是負責朗逸研發(fā)的中方領導張覺慧,現(xiàn)在是上汽乘用車公司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陶海龍是上汽乘用車公司負責生產和質量的副總經理,當年在上汽大眾是管控生產、質量的負責人,是朗逸研發(fā)團隊的骨干之一。而被稱為“網紅設計師”的現(xiàn)任上汽乘用車公司技術中心副總設計師兼全球設計總監(jiān)邵景峰,當年在上汽大眾主持設計了桑塔納Vista、NeeZA概念車和朗逸。他們的到場本身就看出了主辦方的用意,而在過去的幾年當中,這樣的交流是沒有過的。很顯然,現(xiàn)場媒體對i6 PLUS的很高評價,在這幾位核心骨干那里得到了專業(yè)的回應。換句話說,干得了朗逸,一定干得出i6 PLUS,而且還能做到“取長補短”。必須要說的是,與這三位的交流給大家傳遞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i6 PLUS比朗逸更懂中國消費者的需要,i6 PLUS比朗逸PLUS更好。
![]()
拿朗逸來證明i6 PLUS的好,在當前這個敏感時間點上,多少會帶出許多猜想。在很多人看來,它背書了上汽集團“聲明”的底氣。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王曉秋說,i6 PLUS與朗逸PLUS在產品技術上“不相上下”。同時,他也坦承品牌上還有5—10年的差距。但他堅信,以現(xiàn)在榮威的技術水平和研發(fā)能力,上汽乘用車一定會迎來獨立自主爆發(fā)的那一天。如果說是“聲明”的背書,這應該是目前上汽自主品牌自身實力的一種宣揚。
最新數(shù)據顯示,朗逸去年總銷量503825輛,今年頭兩個月銷量92438輛,售價11.59萬元-16.29萬元,是目前市場上的"神車"。i6 PIUS將在本月底投放市場,既然已經將朗逸當作了對標車型,屆時,人們的關注點和一切猜想也就一目了然了。
![]()
-THE END-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吳聲汽車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qrcode_for_gh_ace81bebaf20_258.jpg]()
汽 車 真 聲 音